古诗词中有许多托物言志_表达诗人高贵品质 托物言志的古诗词( 二 )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
题菊花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

【古诗词中有许多托物言志_表达诗人高贵品质 托物言志的古诗词】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谁有托物言志,抒发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诗...1、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2、 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3、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4、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托物言志的古诗 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录觅的认识过程: 这是李商隐作幕梓州后期之作 。
写在百花争艳的春天,寒梅早已开过,诗境又出现更大的转折 。
面对姹紫嫣红的“物华”,诗人不禁想到了梅花 。
它先春而开,到百花盛开时,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本篇意境可谓异曲同工 。
而张谓此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与其说是地理上的,不如说是心理上的:远 。
早梅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 。
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然而紧接着便是一系列不幸和打击,收进寺里作和尚,创作了一种高远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意蕴深刻 。
越岭寒枝香自拆,冷艳奇芳堪惜 。
何事寿阳无处觅,枝条洁白如玉 。
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 。
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离长安一千八百余里,似乎可以理解为富于艺术表现力 。
为思乡之情,枝蔓曲折 。
这首《忆梅》,“意极曲折”(纪昀评语),却并不给人以散漫破碎、雕琢伤真之感,关键在于层层转折都离不开诗人沉沦羁泊的身世 。
这样,才能潜气内转,在曲折中见浑成,在繁多中见统一,达到有神无迹的境界 。
早梅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体裁:【五古】 园中有早梅,年例犯寒开 。
少妇争攀折,将归插镜台 。
① 犹言看不足,更欲剪刀裁 。
菊花 年代:【唐】 作者:【黄巢】 体裁:【七绝】 类别:【静物】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
注释 又题作:不第后赋菊 这首诗的题目,《全唐诗》作“不第后赋菊”,大概是根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 。
但《清暇录》只说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题为“菊花” 。
重阳节有赏菊的风俗,相沿既久,这一天也无形中成了菊花节 。
这首菊花诗,其实并非泛咏菊花,而是遥庆菊花节 。
因此一开头就是“待到秋来九月八”,意即等到菊花节那一天 。
不说“九月九”而说“九月八”,是为了与“杀”、“甲”叶韵 。
这首诗押入声韵,作者要借此造成一种斩截、激越、凌厉的声情气势 。
“待到”二字,似脱口而出,其实分量很重 。
因为作者要“待”的那一天,是天翻地覆、扭转乾坤之日,因而这“待”是充满热情的期待,是热烈的向往 。
而这一天,又绝非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即,而是如同春去秋来,时序更迁那样,一定会到来的,因此,语调轻松,跳脱,充满信心 。
“待到”那一天又怎样呢?照一般人的想象,无非是菊花盛开,清香袭人 。
作者却接以石破天惊的奇句——“我花开后百花杀” 。
菊花开时,百花都已凋零,这本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人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 。
这里特意将菊花之“开”与百花之“杀”(凋零)并列在一起,构成鲜明的对照,以显示其间的必然联系 。
作者亲切地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是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那么,与之相对立的“百花”自然是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了 。
这一句斩钉截铁,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 。
三、四句承“我花开”,极写菊花盛开的壮丽情景:“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地尽带黄金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