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对宋代诗词的影响 苏轼的诗词

论苏轼对宋词的开拓与创新
(一)
诗至唐,已臻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之境,颇有难乎为继之势 。
宋人欲与抗衡,唯有另辟蹊径,自创新风 。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再次给人启迪:沿袭和模拟仅能勉强维持命脉;蓬勃的生机,只有来自不断的开拓与创新 。
词,作为一种新兴诗体,原有着强烈的生命力 。
可惜晚唐温庭筠等人在发展令词艺术卓具贡献的同时,却把词引向了“艳科”的小径 。
及宋,囿于传统偏见,词坛依然沿承五代遗风 。
代表时风的晏欧词被目为“词中西昆” 。
柳永创制慢词,又变雅为俗,有一定的开创之功 。
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艺术魄力及其他原因,毕竟未能为宋词开出一条宽广的革新之路 。
苏轼来了 。
他雄风千里,使词坛快然一新 。
其何能如此?一则,就文艺思想说,苏轼一贯反对俯伏前人脚下,一贯反对模拟因袭;主张不断开拓创新,主张每个作家应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
二则,他本人才华横溢,魄力过人,形诸文艺实践,则不仅诗歌散文,乃至书法绘画,都有戛戛独到的艺术造诣 。
据此二则,我们很难想象苏轼一旦提笔为词,竟肯寄人篱下 。
从现有材料看,苏轼进入词坛较晚⑴,那正是“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⑵的年代,但苏轼居高临下,并不以为然 。
他从事词的创作仅四年,就在《与鲜于子骏》的一封信中这样说道: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
“近却颇作小词”,当指熙宁八年所作《江城子·记梦》、《雨中花·初至密州》等词,“郊外”一阕,无疑是指《江城子·密州出猎》 。
这段话表明:第一,即便写婉约言情词,也要有别于柳永,自见特色 。
第二,已写得一阕绝无柳七郎风味的、别开生面的壮词 。
第三,尤为重要的是,苏轼在此公然向传统的词风挑战,向风靡天下的柳词挑战,提出要在词坛上“自是一家”,别树一帜 。
由此可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正是苏轼以他那非凡的艺术魄力和艺术才力,在词坛上掀起一股革新的浪潮,使宋词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
(二)
苏轼对宋词的开拓与创新显著的标志是“以诗为词”,而“以诗为词”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凡能入诗的内容,均可入词 。
“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入也 。
”⑶此说虽不无夸大,但针对宋初词坛实际,他能从题材与内容的开拓上来评价苏轼的创新精神,可谓卓有见地 。
首先,苏轼以词抒发爱国的豪情壮志 。
众所周知,终赵宋王朝三百年历史,边患不断,爱国精神也就始终贯串两宋文学 。
然则,北宋诗坛虽不乏关心国事之作,而于词坛却绝少反响 。
为此,苏轼这类爱国词章在开拓宋词园地上有重要意义 。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免苍鹰掠地飞 。
回望白云生翠@⑴,归来红叶满征衣 。
圣朝若用西凉薄,白羽犹能效一挥 。
——《祭常山回小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这两篇作品写于同时,无论描绘出猎的场景,抒发豪纵的情致,表达爱国的壮志,乃至用事的手法都极其相似 。
而且词中不伏老的爱国形象,直抒胸臆的气势,似乎较诗更为突出 。
这样,苏轼就在内容上打破了诗词界线,把却敌报国的时代主题引进了词坛 。
在这类词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当推《念奴娇·赤壁怀古》 。
其中对周瑜形象的刻划,英气勃勃,光采照人,为中国词史上的空前之笔,是苏轼对北宋词坛杰出的贡献 。
显然,这里寄托着作者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 。
对这首词,近来颇多议论 。
有人以为是一种“失败者的心理”,有人则以为是“一支胜利的凯歌”⑷ 。
我以为这首词的内容比较复杂,不宜用“失败”或“胜利”来简单概括 。
全词咏景、怀古、抒情融汇一气,咏景怀古固是为了抒情,但作者的现实之情,也深深寓于雄壮飞动的如画江山之中和雄姿英发的风流人物身上 。
结处的虚无和沉郁悲壮,掩盖不了通篇热情洋溢、激越健壮的基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