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对宋代诗词的影响 苏轼的诗词( 二 )


上溯范仲淹的《渔家傲》,下视辛稼轩的爱国词章,此词有不容忽视的奠基和枢纽作用 。
其次,以农村田园入词 。
从《诗经》开始,我国诗坛就不乏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品 。
但囿于诗词分流的偏见,中唐以来的词坛绝少农村词 。
偶有渔父、浣女、莲娃等形象出现,那也是美化了的,缺少泥土缺息 。
如张志和的《渔歌子》,其中所谓的“渔父”,不过是号称“烟波钓徒”的作者——隐士的自我化身罢了 。
苏轼的《渔父》四首,分别写渔父的“饮、醉、醒、笑”,新意不多,但他的一组农村词《浣溪沙》五首,却开创了宋词的新天地 。
词中不惟景色宜人:绿阴绵延的村庄,软草平莎的沙路;日照桑麻,水光如泼,风吹蒿艾,香气似薰;庄南村北,qiān@⑵车欢唱,几家煮茧,满村清香 。
而和这雨后清新爽目的农村风光水乳交融的,则是一派喜庆丰收的欢乐景象:“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 。
人们吃着喷香的新麦,喝着舒心的米酒,有的甚至醉卧黄昏路边了 。
活跃在这一幅生机勃勃、欣欣向荣而又充满诗情画意的图景上的,不仅有卧黄昏的醉叟,还有古柳树下的卖瓜者和隔篱娇语的蚕妇,更有那三五成群、踏破罗裙看使君的农村少女 。
当然,词中的中心形象是“使君”——诗人自己 。
他一路行来,怡然自得地欣赏着眼前的这一切 。
一会儿,乐陶陶地询问农家“豆叶几时黄?”一会儿醉悠悠地人渴思茶而“敲门试问野人家” 。
最后,他居然乐而忘返地动了归田的念头:“何时收拾耦耕身?”“使君元是此中人 。

这组农村词写于元丰元年初夏,时词人在徐州任上 。
是年春旱,苏轼应民俗至城东石潭求雨 。
既雨,二麦丰收⑸,作者于谢雨道上作此词 。
所以说,这组词中所表现的丰收之景和作者的欢快之情,以及由此而组成的一幅“官民同乐图”,自有其值得珍视的生活基础和思想缘由 。
以后,即便身处逆境,他也没有忘怀农事和人民的生活 。
元丰四年,他在黄州贬所,又作《浣溪沙》五首 。
面对友人的深情厚意,面对美酒歌舞,面对满天大雪,他不仅想到了自身的生活困境:“空腹有诗衣有结,湿薪如桂米如珍”,更写道:
万顷风涛不记苏 。
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
据傅干注:“公有薄田在苏,今岁为风涛荡尽” 。
一方面,置个人的生计不顾,一方面推己及人,但愿瑞雪丰年,民生安足,则己百愁全无 。
这又是何等高尚的胸怀与情操!把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新制布裘》乐府诗中关怀人民生活疾苦的优良传统,带进向以轻柔婉约见称的令词“小技”中,这无疑是一项重大的改革和创举 。
再次,对传统题材的开拓与创新 。
诗言志,词言情 。
言情,是词的传统题材 。
苏词中写男女之情的作品不少 。
其间自有他继承《花间》遗风的一面,甚至偶涉@⑶狎,但确有某些“自是一家”有别于传统的情词,如其《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
这首词既无五代词华美香艳的词藻,又没有柳秦词那种放纵@⑶狎的恶态 。
上片写暮春初夏的郊原之景,清新明丽,生意盎然 。
“枝上柳绵”两句,情景交融,意境隽永,且蕴含深厚的人生哲理:纵然风雨无情,枝上柳绵日见稀少,但“十室之内,必有忠信”,芳草天涯,何愁知音难觅,表现出一种既缠绵又达观的胸怀 。
下片写墙里“佳人”的笑声和墙外“行人”的愁态,两相对照,极富谐趣 。
“佳人”翩然归去,不知“行人”中心之既恼 。
明明自作“多情”,反怪“佳人”之“无情”,读罢令人忍俊不止 。
但细加玩味,又颇似承《离骚》余韵,别有深意寓焉 。
张炎说:“词须要出新意 。
能如东坡清丽舒徐,出人意表,不求新而自新,为周秦诸人所不能到 。
”⑹当指此类情词而言 。
苏轼的言情词不仅别具风味,自有特色,而且“以诗为词”,扩大了言情词的范围,把传统的男女之情扩大到手足之情、师友之情 。
苏氏兄弟并具文才,政见与经历也大体相似 。
他们常有诗词唱和,而又不局限于狭小的手足之情,常饱和着广阔的社会内容,如其《沁园春·赴密州早行寄子由》下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