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对宋代诗词的影响 苏轼的诗词( 六 )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
此词遗貌取神,“和韵而似原唱”⒁,说明词人才力过人 。
“似花还似非花”,起句便自高妙无比,奠定一篇咏物宗旨:“似花”,“非花”,两者不即不离,若即若离 。
唯其即,方能使种种比兴,不离本体,有迹可求;唯其离,方充分展开想象,而不失之呆滞 。
以下写杨花离枝坠地,犹如思妇被弃,貌似“无情”,实是“有思” 。
而思妇的柔肠百转、娇眼困酣,恰犹如柳枝的细软婉曲,柳叶的飞坠无定 。
“梦随”三句化用唐诗《春愁》入词,杨花随风飘舞,起落往返;思妇离魂寻郎,飞越万里,莺呼梦回,既摄杨花之魂,又摄思妇之神 。
相形之下,原作名句“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就不免黯然失色了 。
下片,作者另辟蹊径,想象越发奇妙 。
词以落红陪衬,写出春事已尽,却又一往情深,从“晓来雨过”着笔,去追踪杨花的最终归宿 。
不想唯见池萍零乱,三分春色,委身黄土,付于流水,了无踪迹 。
至此,思妇的惜春、恨春之情,连同“美人迟暮”之感,就被发掘得淋漓尽致了 。
结句画龙点睛,遥应首句,说明花人合一的题旨,于舒卷自如中,亦见严密之章法 。
咏物至此,可谓神化之工 。
第三,“词源于诗,虽小小咏物,亦贵得风人比兴之旨 。
唐五代北宋人词,不甚咏物,南渡诸公有之,皆有寄托 。
”⒂一般说,北宋咏物词重在自然明快和涵浑的意境,不甚寄托 。
南宋兴咏物词,重在字句的工巧和典故的运用,尤重寄托 。
苏轼的《卜算子》咏雁,既体现了北宋咏物词的艺术风格,又开南宋咏物寄托的先声: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
上片写鸿见人 。
“幽人独往来”,是实写,但亦如飞舞于月空的缥缈孤鸿,此实中有虚 。
“缥缈孤鸿影”,是虚写,但亦如静夜徘徊于小院的幽人,则虚中见实 。
总之,虚实映衬,人鸿合一 。
换头专就鸿写,但仍语语双关,由鸿见人 。
其间孤鸿的形象从行动上的惊起回首、拣尽寒枝、终栖沙洲,到心灵上的有恨无诉、自甘冷寞,形神十分鲜明丰满 。
此词有所寄托,古今公认,但对所寓内涵,说法不一⒃ 。
其实,词作反映的是作者贬黄时期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 。
词人月夜难寐,独步静院,偶见孤鸿掠影,一时景与情会,遂将无限眷恋、哀怨、幽愤之情,清高自守,自甘寂寞之志,尽借孤鸿形象倾吐而出 。
全词情与景、人和物高度融合,自然涵浑,已达有寄托入、无寄托出的艺术胜境⒄ 。
总之,苏词在思想上艺术上虽不无缺陷,但苏轼对宋词的开拓与创新之功却是空前的,影响所及也是深远的 。
以后,辛弃疾承流接晌,而又别开新境,将宋词艺术推向又一新的高峰,固赖时代及个人因素,但推本溯源,实亦得力于苏轼 。
注:
⑴按朱qiáng@⑺村《东坡乐府》编年,首篇《浪淘沙》(“昨日出东城”)作于熙宁五年正月,则苏轼已三十七岁,诗文早负盛名 。
⑵叶梦得《避暑录话》
⑶⑿均见刘熙载《艺概》
⑷见《齐鲁学刊》80年第一期
⑸苏轼又有《浣溪沙》云:“惭愧今年二麦丰,千歧细浪舞晴空”,亦见词人欢庆丰收之情 。
⑹张炎《词源》
⑺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
⑻苏轼《答谢民师书》
⑼陈师道《后山诗话》
⑽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⑾苏轼又有《红梅》诗,主旨与此相同 。
⒀⒁王国维《人间词话》
⒂蒋敦复《芬陀利室词话》
⒃或附会男女情事,见龙辅《女红余志》;或主《考pán@⑻》说,见《类编草堂诗余》引@⑼阳居士语,但失之逐句索隐 。
⒄参见周济《宋四家词选》和《介存斋论词杂著》
【外字】@⑴原字为山右加献
@⑵原字为红繁体字的左半部右加操右半部
@⑶原字为女右加蝶右半部
@⑷原字为社左半部右加右
@⑸原字为口里加栾
@⑹原字为修的右下半部改为羽
@⑺原字为强字的繁体字
@⑻原字为般下加木
@⑼原字为鱼的繁体字右加同

【苏轼对宋代诗词的影响 苏轼的诗词】

参考资料:http://www.sczh.com/asp/showart.asp?art_id=329&cat_id=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