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对宋代诗词的影响 苏轼的诗词( 四 )


风格豪而壮,雄而健 。
《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较《江城子》深沉得多 。
作者凭吊古战场,在对雄伟壮丽山川的描绘和颂赞中,激荡着词人汹涌澎湃的壮志豪情,缅怀古英雄,则在神采飞动,功垂千秋的风流人物身上,倾注着作者无限仰慕之情,遥寄着“致君尧舜”之思 。
但古今对照,面对壮志不酬、白发早生的严峻现实,不免心中悲愤,这就导致词作在激昂慷慨中带出一种沉郁苍凉的情调 。
总起来说,这类词更多地反映出苏轼思想中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热情奔放的一面 。
虽然为数不多,却是苏轼豪放词中的珍品 。
《念奴娇》的开端与结拍,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苏轼虚无主义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
这种思想其来有自 。
早在青年时代,苏轼就写过“百年豪杰尽,扰扰见鱼虾”(《荆州十首》)、“吾心淡无累,遇境即安畅”(《出峡》)等诗句,这正是苏轼豪放词中出现大量狂放不羁、清旷飘逸之作的思想基础 。
对这类词,我们不能简单地一笔抹杀 。
因为在此类作品中,儒、道、释三者,消极出世和积极用世,超脱与执着,颓唐与乐观,冷漠与热情,常是复杂地交织融合,既相互矛盾而又奇妙地统一的 。
试读其名篇《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面对一轮团@⑸明月,诗人浮想联翩 。
从把酒问月而幻想“乘风归去”——摆脱这恼人的尘世,追求那美好却又飘渺的精神超脱 。
但他又有清醒、现实的一面,认识到高处清寒,不若人间温暖 。
于是他高唱“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既脚踏人间泥土,又带出一种飘飘欲仙的风韵 。
这便是活脱的苏轼!手足阔别,中秋思亲,难免使人感伤 。
但苏轼却能以理遣情:人之有悲欢离合,犹如月之有阴晴圆缺,此宇宙、人生之常理,自古而然,非自我始 。
以达观者观之,则人生无限美好,只要彼此健康长驻,即便远隔天涯,仍可藉明月而互寄遥思之情 。
愿普天下今夕对月“无眠”之人都得到宽慰,都美好地生活下去吧!咏物抒情,如此水乳交融,人间天上、理智感情的矛盾和统一,被渲染得如此诗意盎然而又乐观开朗,词人的独特个性,得到如此生动鲜明的表现,通篇雄放清旷,正是苏轼这类词的独到成功之处 。
“乌台诗案”以后,苏轼思想中固有的佛老意识也随之有所发展,因而在词作中也就益发向往超逸清空的境界,以求自我精神解脱 。
如同是中秋抒怀,其谪居黄州时写的《念奴娇·中秋》便与“丙辰中秋词”有异 。
上片“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
玉宇琼楼,飞鸾来去,人在清凉国”,纯属一派虚幻空灵之境 。
下片写他月下的狂歌、豪饮、醉舞,写他“便欲乘风,翻然归去 。
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直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羽化而登仙”的形象 。
随着黄州之贬、而后一再远贬惠州而儋州 。
但他却没有在精神上一击即溃,而是人也不改其乐,词也不易其风 。
他的《定风波》词,借他人之事,抒自身之情 。
其下片云: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看 。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
”爽朗的微笑驱散了岭南的瘴气,豁达的胸襟迎来了心中的故乡 。
简直不以贬谪为苦,反以“远游”为乐了 。
此种境界和风格,在词坛上是前无古人的 。
咏恨山怨水、惨红愁绿之景,抒生离死别、伤春悲秋之情,向被视作词中的“当行本色”,然这类传统篇章,毕竟境界狭小,风格靡弱,不能敞人胸怀,给人以健康的美感 。
苏轼的咏景之作,大多能别开生面,自成境界,如:
乱石穿空,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
——《念奴娇》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
——《水调歌头》
江汉西来,高楼下、葡萄深碧 。
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 。
——《满江红》
小舟横截大江,卧看翠壁红楼起 。
——《水龙吟》或雄山奇水,穿空裂岸,撼人心魄;正明净倒影,却骤然浪起舟舞;或江水滔滔西来,翻滚着阵阵乡情;时而又梦渡春江,回望云间翠壁,都能表现出苏词不同于晏欧柳秦的独到风格:坦荡的胸怀,阔大的境界,鲜明的色彩,奇思妙想而又势豪气壮,给人以一种健康明朗的美的艺术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