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有许多托物言志_表达诗人高贵品质 托物言志的古诗词( 三 )


”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 。
它们散发出的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 。
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国,也是菊花的盛大节日 。
想象的奇特,设喻的新颖,辞采的壮伟,意境的瑰丽,都可谓前无古人 。
菊花,在封建文人笔下,最多不过把它作为劲节之士的化身,赞美其傲霜的品格;这里却赋予它农民起义军战士的战斗风貌与性格,把黄色的花瓣设想成战士的盔甲,使它从幽人高士之花成为最新最美的农民革命战士之花 。
正因为这样,作者笔下的菊花也就一变过去那种幽独淡雅的静态美,显现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 。
它既非“孤标”,也不止“丛菊”,而是花开满城,占尽秋光,散发出阵阵浓郁的战斗芳香,所以用“香阵”来形容 。
“冲”、“透”二字,分别写出其气势之盛与浸染之深,生动地展示出农民起义军攻占长安,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 。
黄巢的两首菊花诗,无论意境、形象、语言、手法都使人一新耳目 。
艺术想象和联想是要受到作者世界观和生活实践的制约的 。
没有黄巢那样的革命抱负、战斗性格,就不可能有“我花开后百花杀”这样的奇语和“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的奇想 。
把菊花和带甲的战士联结在一起,赋予它一种战斗的美,这只能来自战斗的生活实践 。
“自古英雄尽解诗”,也许正应从这个根本点上去理解吧 。
叹庭前甘菊花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七古】 檐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 。
明日萧条醉尽醒,残花烂熳开何益 。
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 。
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 。
注释 檐前:又作庭前 题菊花 年代:【唐】 作者:【黄巢】 体裁:【七绝】 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 。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
注释 【注释】: 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 。
”古往今来,确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 。
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
描写托物言志的古诗词"竹石(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作者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隐寓了自己风骨的强劲.“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蝉(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呤.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这首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古人吟唱梅花的中,有一首相当著名,那就是在作者之前,北宋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尤其是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更被赞为咏梅的绝唱.林逋这人一辈子不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个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种梅养鹤,过着隐居的生活.所以他的咏梅诗,表现的不过是脱离社会现实自命清高的思想.作者此诗则不同,他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诗句,却能推陈出新.你看他写的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青松 (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青松》为陈毅诗作,是《冬夜杂咏》中的首篇.《冬夜杂咏》(共12题19首)这一组诗最初发表于《诗刊》1962年第一期上.赞颂了人的坚韧不拔、宁折不弯的刚直与豪迈和那个特定时代的不畏艰难、雄气勃发、愈挫弥坚、坚强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