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的古诗词 关于传承的古诗词( 四 )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首句写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 。
那寒意不仅在满江风雨中也在离人的心头 。
次句意境开阔,孤——衬心境,即景生情,情蕴景中,令人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 。
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
《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
但去莫复向,白云天尽时 。
——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读来却词浅情深,含有悠然不尽之意 。
《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不写饯别,匠心独运,与他诗不同 。
把道别作暗场,而写别后的寂寞之感,怅惘之情,离愁,往往在别后当日的日暮而更浓重、稠密,却只用掩柴扉来表达 。
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浓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 。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友人奉命去安西,在渭城送别,前两句点明时间、地点、环境、气氛,写景色调清新,明朗,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不黯然销魂,相反,倒是轻快而富于情调 。
三四句是极丰富内涵的一刹那 。
5、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首句写景兼时令,杨花子规暗含飘零之感,次句写五溪不着悲痛语而悲痛之意自现,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明月中天千里可共,所以寄愁于明月随风而致 。
此两句有三层意思,一自己心中充满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好托于明月,二是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友人都可见到,三是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到别无他法 。
通过想象把无情月变成知心人,将自己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特点和优点之一 。
当诗人要表现强烈的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使用这种手法来取得预期效果 。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以比物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 。
空灵而有余叹,自然而又情真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既不同于《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强的离别,也不同于《渭城曲》那种深情的体贴,这是充满诗意的离别,所以如此,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 。
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有诗人李白的向往 。
三月前加烟花,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意境优美,文字绮丽 。
后两句看似写景却包含一个诗意的细节,友人远去依然目送 。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月下飞天镜,云生接海楼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首联交待行踪,次联随和入用语贴切,景中蕴藏诗人开朗喜悦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
颈联写了远景和近景,尾联依恋老乡却不说思念,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来,怀着深情,更显出自己思乡的深情 。
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 。
11、高适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慷慨悲歌,是出自肺腑的诗作...
一首古诗词《钱塘湖春行》赏析钱塘湖春行【唐】 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
[阅读导引]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
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 。
诗中描写了诗人骑马所见到的西湖早春的旖旎骀荡的春光,表现了世间万物在春色沐浴下的勃勃生机,塑造出诗人自身欣然陶然观景的形象,创造出春色喜人、生意盎然的意境,抒发了喜爱早春风光、恬静闲适自得的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