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起源》读后感摘抄( 四 )


这不是一本常规的“科普书” , 它更像一本缩略版的生化或者分子生物学教材──当然 , 是夹带了很多私货那种 , 这些私货都紧密结合为全书的主题服务 。看的时候我就在想 , 这本书的理想读者到底是怎么样的呢?诚然 , 在阅读过程中我的化学背景和生化储备帮助了我很多 。毕竟要看明白这本书 , 各种碱基 , 氨基酸的结构 , tRNA的post-transcription processing以及其tertiary structure , ribosome的工作机制 , TCA循环以及respiratory chain , 几种cofactor的结构和机理 , Group II intron的机理等等 , 都是很难绕过的基本知识 。当这些细节本身就已经作为知识储备在我脑中时 , 我自然可以更专注于理解作者想表达的重点 , 即“我们如何从这些已知的生化机制中去反演生命的起源” 。然而 , 学过生化的人何止千万 , 若是没有对“生命起源”这一问题的强烈好奇心 , 那这本书的价值对你可能就得打好几个折扣 。刘大可先生在书中对于基本知识点都做了很详细的讲解 , 我相信即使没有相应的生化知识储备 , 只要愿意花时间 , 一样也可以享受到思维碰撞的快乐 。
从内容上看 , 不管是“白烟囱” , acetyl-CoA路径 , 还是“生命起源于质子梯度” , 亦或是“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是生命进化一个关键节点”等论点 , 都可以看出作者深受Nick Lane那本《复杂生命的起源》的影响 。但作者基于这些观点的进一步论述 , 尤其是花了很大篇幅对electron bifurcation这一进化过程中的关键机制进行细节阐述 , 都让本书在这些问题上的讨论相比Lane的著作更加全面 。研究生命起源的学者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流派:一派专注于能量(代谢) , 另一派专注于遗传 。本书对这两方面都有深入的展开 , 与Lane不同 , 作者花了很大篇幅讨论RNA世界假说 , 例如DNA起源于病毒的假说 , 病毒起源与Spiegelman's Monster之间的关系 , codon到底是如何演化的 , tRNA/mRNA/rRNA之间演化上的关系 , 这些讨论真是令人眼花缭乱却又拍案叫绝 。
作者精妙的写法以及亦庄亦谐的文笔让本书的阅读充满了享受 , 正如邢立达老师所说:“因为是国人所写 , 在很多细节处 , 没有引进版那层戳不破的窗户纸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 , 我多次将其与Lane的书进行比较 。Lane本身就是该领域的一线科研工作者 , 所以他的书读起来能感觉到他强烈的输出欲望和捍卫自己观点的急切 , 正如一根“水晶的投枪” , 气势磅礴但却失了一份优雅淡然 。刘大可先生的背景决定了他是作为旁观者和爱好者来写成的这本书 。也许是因为“当局者迷 , 旁观者清” , Lane的书读来仿佛一场暴雨来袭之下急匆匆的赶道 , 而本书却像一场惬意的漫游 , 时而绝顶登临时而小径寻幽 , 十分美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