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起源》读后感摘抄( 六 )


2) 关于生命起源的一大重要领域就是关于分子层面同手性(homochirality)的起源 。这一领域当然很不成熟 , 但还是精彩纷呈 , 例如几十年前在数学层面提出的autocatalytic的假说以及近20年在实验层面对Soai reaction研究 。本书若能辟出一章节讨论the origin of biological homochirality , 私以为是会让全书增色不少的 。
3) 我很喜欢书中第16和17章对codon以及tRNA的讨论 , 并且很佩服作者敢于触及这一领域 。要知道 , 关于codon和tRNA的起源一直是众说纷纭 , 莫衷一是 。刘大可先生选了一条很有说服力的逻辑道路来安排讨论 , 读完很受启发 。但这一方向另一讨论的热点是两类aminoacyl-tRNA synthetase的起源以及演化 , 既然这两章本身就是基于一些不大成熟的假说 , 那关于aaRS的一些精彩假说(例如Ohno-Rodin hypothesis)是否也该纳入讨论呢?
【《生命的起源》读后感摘抄】4) 过去几年里 , 我听过Jack Szostak , George Whitesides , John Sutherland等人关于origin of life的seminar 。作为化学家 , 他们主要在探索的是prebiotic synthesis到RNA world起源之间的化学问题 。从他们的结果上看 , prebiotic chemistry其实是很难的 。然而几乎所有关于生命起源的著作 , 给人的感觉都是prebiotic chemistry不是问题 , 只要有办法让H2和CO2之间反应 , 假以时日总归能合出生命所需的各种小分子 。如果本书能够对这一问题有更深入的讨论 , 包括其中潜在的在化学层面的巨大挑战 , 从我的角度看可能会更有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