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以柳树为意象的诗词 柳树的意象

后世以柳树为意象的诗词 柳树的意象

关于杨柳的诗词有哪些?离别诗词与杨柳杨柳的千种风姿 , 万种风情 , 无不洋溢着诗意 。
历代文人墨客尤其宠爱它 , 以柳入诗的大概不下几千首 。
成为千古名句的就有陶渊明的“榆柳荫后檐 , 桃李罗堂前”、贺知章“不知细叶谁裁出 , 二月春风似剪刀”、刘禹锡的“杨柳青青江水平 , 闻郎江上踏歌声”、韩愈的“最是一年春好处 , 绝胜烟柳满皇都”、 高鼎的“草长莺飞二月天 , 拂堤杨柳醉春烟”、毛泽东的“春风杨柳万千条 , 六亿神州尽舜尧” 。
杨柳走进诗词 , 为诗词增色;诗词装扮杨柳 , 使杨柳传情 。
从《诗经》开始 , “昔我往矣 , 杨柳依依” , 就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 。
天下千树万树 , “长安陌上无穷树 , 唯有垂杨管别离” , 人们送别偏要折柳写柳 , 这是因为“柳枝依依” , 含情脉脉 , “条条有情”的缘故 。
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 , 以柳相留 。
“柳”者 , “留”也 , “柳”、“留”二音相谐 , 因而“折柳”相留 , 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 。
折柳送别 , 自汉朝以来就有了 。
南朝乐府民歌有“上马不促鞭 , 反折扬柳枝 , 碟座吹长笛 , 愁杀行客儿 。
”反映了那时赠别 , 马上的、马下的都折柳 。
送别难免有离别之苦 , 古代人们所处的环境与条件 , 使离别后的重逢成为十分不易的事情 , 有的甚至成为永别 。
离别就这样表现了生命的不自由 , 为了生命价值的实现 , 人们不得不承受空间阻隔的痛苦 , 承受走向未知的恐惧 , 承受与亲朋好友故乡故土告别的感情折磨 。
这一切 , 都使别离蒙上一层悲切忧伤痛苦迷茫的情调 , 尽管春光无限 , 人们也会黯然伤神 。
“杨柳岸”成了凄苦离愁的地方 , “烟柳断肠处”道明了柳的意境就是凄婉哀怨 。
到了唐朝 , 折柳送别更是盛行 , 长安灞桥 , 专门种植了许多杨柳 , 供人们离别时候攀折 。
据《三辅黄图》说:“灞桥在长安东 , 跨水作桥 。
汉人送客此桥 , 折柳赠别”故又名销魂桥 , 从汉、唐 以来 , 这儿不知演过多少人间悲剧 , 也不知有多少文人学士将它摄入诗篇 。
“杨柳含烟灞岸春 , 年年攀折为行人”、“年年柳色 , 灞桥伤别” , 可见 , 在灞桥握别的离情有多么深厚 , 诗人把送别离恨写得销魂蚀骨 。
“为近都门多送行 , 长条折尽减春风” , 大家送行 , 走出长安都门 , 离人去了 , 长条折尽 , 春色又减去几分 。
“会得离人无限意”的杨柳 , 就这样充当人们离愁别恨的载体 , “千丝万絮惹春风” , 留下了一串串带泪的故事 。
这些离别诗都被一种千回百结的愁肠所缠绕 , 被一种凄风苦雨的色彩所笼罩 。
直到王维一曲阳关三叠 , 高歌“渭城朝雨浥轻尘 , 客舍轻轻柳色新” , 一场清爽明亮的朝雨 , 洒洗了亘古如斯、哀怨凄苦的“轻尘” , “柳色”更新 , 终于使离别透露出一种富于希望的情调 。
毕竟 , “多情自古伤离别” , 王维的“朝雨”冲不走诗人们太多的凄凉悲苦与无奈 。
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 晓风残月”三个景物组成了一个萧瑟飒然的环境 , 再加一个别酒醒、不见情人的“我” , 烘托出了离别者的内心苦楚 , 使读者充分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一片悲愁难己的情怀 。
“参差烟树灞陵桥 , 风物尽前朝 。
衰杨古柳 , 几经攀折 , 憔悴楚宫腰” , 当年幼柳的嫩枝 , 如今都已成了衰飒垂老的古柳了 , 真是历尽沧桑 , 令人触目伤怀 ,  词人写折柳送别的人间悲剧 , 一个“几”字 , 把多少人、多少代的共同悲哀一笔写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