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的诗词素养 如何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二 )


这样的人无论他身处逆境,还是春风得意,他都能以一种坦然心态去面对生活,始终能把握好生活的航向 。
何谓语文素养?在《新课标》中,这样指出: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育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
语文素养包含的基本内涵和要素很多 。
但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从教学工作着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谈以下几点个人之见:一、走进文本,深入解读,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 。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 。
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 。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的培养,加深、加强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 。
把学生带进教材,深入解读文本,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
有句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文本的解读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 。
而对文本的解读直接影响着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训练 。
听说读写得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要素之一 。
且是否深入的解读文本,影响着课堂的流动,影响着课堂的生命 。
所以深入解读文本,指导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能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那如何解读文本,教师需要多重身份进行 。
首先我们是普通的读者,放松心境欣赏美文,把文本读透,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感悟作者表达的心境,做到胸中有书 。
其次我们要以学生的身份进行文本解读 。
我们以学生的思维,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读了文本会产生怎样的感受,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学生感到的疑惑,难点重点在什么地方,然后再思考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能给学生启发与引导等等 。
再次我们还要从作者的角度进行文本的解读 。
设身处地的站在作者的角度,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写作意图,写作思路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
抓住重点的词语、句子或者段落 。
深深的钻进文本,品味体会作者的情感,与其在心灵上产生共鸣 。
从而实现真正的解读文本 。
当然文本的解读还需要我们找准一个合适切入点,《我的战友邱少云》的文本解读,可以抓问题来解读,引导学生抓住“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一句,这样提问:“纹丝不动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必须纹丝不动呢? 邱少云是如何纹丝不动的呢? 这说明什么?”这些问题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钥匙,不仅可以取代教师的分析,而且帮助学生进一步抓住文章中心,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
再如抓关键的语句来解读文本,《荔枝》一课中,“母亲扑哧一声笑了,筋脉突兀的手不停的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舍不得吞下……”抓住这样的重点句段,。
“不停地抚摸”“小心翼翼”“托着”“爱怜地望着”“不住地”这些词语,把母亲对荔枝的喜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
作者细致的描写使我们眼前浮现“母亲筋脉突兀的手抚摸荔枝,尝到荔枝后孩子般的笑脸”那生动的情景 。
文章巧借荔枝表现了这位伟大母亲的品质,而儿子的孝心也使母亲对这荔枝格外珍惜,细细品味 。
真可谓细微处见真情 。
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我们应尽量做好阅读主体的能动作用,运用已有的对文本解读的经验,跨越时空,引导学生与文本的主体——作者达成心灵的共识,形成思维的共鸣,让我们课堂流动起来,更有生命力 。
在教学中,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情朗读,展现课文描写的形象,抓住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即“传神之笔”进行体会,落实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 。
这样做,就能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二、走出文本,拓展阅读,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
语文素养是学习所有科学知识、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素养 。
光靠教材的几篇文章,学生要学会表达是不可能的 。
所以,不但要带学生走进文本,还要带着学生走出教材,扩大他们阅读范围,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