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古诗词教案 古诗词诵读校本课程( 三 )
”
小学校本课程教材 对联趣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校本课程开发之民间对联对 联 趣 谈对联 , 雅称“楹联” , 俗称“对子” 。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 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 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
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充满趣味和智慧的对联世界 。
巧 对(两则)陈摩人(一)清代初 , 连山莲塘人彭希商 , 号会斋 , 十三岁时即在当时县学就读 , 学使来查员生的业绩与才学 , 信口出了一上联曰:“诸肉不如猪肉味”求下联 。
彭希商略一思索即时应对曰:“百花怎比柏花香”学使听了非常高兴 , 称赞这孩子有出息 , 以此正式名列泮庠(即成为秀才 , 据说从此彭族开始成为“书香门第”之家) 。
后来彭希商由拔贡授福建泉州府教授(学政官)颇有声望 。
(二)清代中叶 , 有个人叫邓维森 , 据说自幼聪慧 , 进入私塾读书前就能吟诗作对 , 远近闻名 。
有一次 , 外地江右来了一位名士 , 听说邓维森是个神童 , 便来和睦乡来找他 , 正巧和邓维森在村头池塘边相遇 , 江右名士便出一联曰:“一池浮萍 , 许多鱼虾藏底下 。
”邓维森听了 , 毫不困难地对道:“两株乔树 , 若干鸟雀宿其中 。
”江右名士听后非常欣赏 , 赞扬道:“好对 , 好对!”“头落地”对“角朝天”从前 , 有位书生赶路上京考试 , 走到一个三叉路口时 , 不知从那条路走好 。
刚好看见有位老大爷在河边大石上磨斧头 , 他走上去向老大爷问路 。
老大爷抬头看看书生 , 想了想 , 就说了几句话:“磨斧头 , 上山头 , 砍木头 , 头头落地” 。
他说:“如果你对得上 , 就指路给你 。
”书生想了很久都答不出 , 只好回家去了 。
回到家里 , 妻子奇怪地问他:“为什么又走回来?”书生只好将路上遇见老大爷 , 问路出对的情况告知妻子 。
叹了口气说:“你别着急 , 明天一早我就帮你想出来 , 今晚上你就安心睡觉吧!”第二天一早 , 妻子早早起床来 , 叫书生跟着她去 , 看她做工 。
她走出门外 , 就折起一边衫角 , 直走到塘边 , 坐上小船 , 到塘里摘菱 。
书生看看瞧瞧 , 果然有所醒悟 。
于是 , 辞别妻子赶路去 , 又在三叉路口遇上老大爷 , 他对:“折衣角 , 落塘角 , 摘菱角 , 角角朝天 。
”老大爷听了 , 高兴地指路给他前去 。
研讨与练习一、 仔细阅读故事中的三副对联 , 请你说说对联都有那一些特点 。
二、 读了文中的三个小故事 , 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 结合实际上谈谈你自己的切身体会 。
三、 利用课余、寒暑假时间 , 收集出现在你身边、生活中一些对联 , 如行业联、装饰联、春联、寿联等 。
并拿回学校与其他同学交流欣赏 。
课本内容说明《巧对》两则 , 分别讲了彭希商和邓维森两人对对子的故事 , 故事内容真实、生动有趣且充满智慧 。
彭希商因对对子而成为秀才 , 邓维森因对对子大受江右名士称赞 , 能让学生从中受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 。
故事中的两对对联无论在字数、平仄、词性、内容方面都对得很工整 。
第一则中的对联 , 属于异字同音对 , 即把一个字或几个字形、字义不同而读音相同的字 , 分别字排在一副对联内 。
如“诸”和“猪”同音 , “百”和“柏”同音 。
上下联都是七个字 。
上联末字音调是去声 , 属仄声;下联末字音调是阴平 , 属平声 , 符合对联的仄起平落 , 平仄相合 , 音调和谐 。
相同位置词语的词性也对得十分工整 , 如“诸肉”对“百花”(名词对名词) , “不如”对“怎比”(虚词对虚词) , “猪肉”对“柏花”(名词对名词) , “味”对“香”(形容词对形容词) 。
并且内容相关 , 上下衔接 。
- 婚姻有关的诗词 形容美满婚姻的古诗词
- 傍晚夕阳闲暇的古诗词 描写闲暇时光的古诗词
- 关于描写冬天景物的诗句 古诗词 描写冬天景物的诗句
- 琼花观 诗词 琼花诗词
- 八下古诗词 八下古诗词,新教材
- 多读书的古诗词名字 适合起名字的古诗词
- 有关描写海岛的古诗词 描写海岛的优美句子
- 有关名家励志的古诗词 名家劝学的古诗词
- 七夕寄相思古诗词 七夕古诗词
- 珍重古诗词 离别珍重的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