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常用的写作手法和作用 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 二 )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
……(柳永《雨霖铃》)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
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贺知章《咏柳》)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
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
”(刘禹锡的《望洞庭》)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
衬托 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
烘托是较大规模的衬托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
”(苏轼《念奴娇 ?? 赤壁怀古》)“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
(杜甫《月夜》) 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
颔联、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
渲染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
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 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 。
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
文章中常见的写作手法、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文章中的写作手法、表现手法之类的题,是阅读写作中我们经常失分的题目,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们什么是写作手法、什么是表现手法不清楚,不明白,因而在做题的时候觉得无从下手 。
今把各种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法罗列到下面 。
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法的作用也附到后面,供大家参考 。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
作用分别如下: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 。
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
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