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词的来源 中华诗词的功效( 六 )


“风”是当时十五个诸侯国带有地方色彩的的民歌;“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歌;“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也叫做庙堂音乐 。
西方诗歌产生于古希腊青铜时代晚期 。
源于氏族社会解体时期古代民间传说、行吟的英雄歌谣和神话故事 。
相传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在此基础上整理成长篇文字史料《荷马史诗》,它包括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
内容包括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社会情况以及2000年前的迈锡尼文明 。
主要歌颂本部落、本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种种英雄业绩,包括原始人开创历史的艰难险阻,抵御外侮的斗争,以及有关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其他重大题材 。
成为欧洲文学史上最古老的文学作品 。
再说“词”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
词的格式和律诗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 两千多种格式(按钦定词谱) 。
词的这些格式称为词谱 。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概有下面三种情况:(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
如《菩萨蛮》、《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
这些有的来自于民间,有的来自于宫廷或官方 。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
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早一首词的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叫《忆秦娥》,又叫 《秦楼月》 。
《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因为白居易的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 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又叫《忆江南》 。
《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由于苏轼一首《念奴娇》的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的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
(3)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
《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更漏子》咏夜,《抛球乐》咏抛球,等等 。
这是最普遍的 。
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 。
一般在词牌下面或后面注明词题 。
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没有任何联系 。
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提到浪和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提到江南 。
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代号罢了 。
念奴娇的来历: 念奴,唐天宝年间著名歌妓,曲名本此 。
念奴是唐代歌女的名字,据元稹《连昌宫词》自注:“念奴,天宝中名倡,善歌 。
每岁楼下酺宴,累日之后,万众喧隘,严安之、韦黄裳辈辟易不能禁,众乐为之罢奏 。
玄宗遣高力士大呼于楼上曰:‘欲遣念奴唱歌,邠二十五郎吹小管逐,看人能听否?’未尝不悄然奉诏 。
”王灼《碧鸡漫志》卷五又引《开元天宝遗事》:“念奴每执板当席,声出朝霞之上 。
”传说玄宗每年游幸各地时,念奴常暗中随行,因之取念奴为词牌名 。
娇,我想是个形容词吧 。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词的标题,揭示该词是一首抒怀词,地点是“赤壁” 。
词必须有词牌,但不一定有标题 。
“中国”一词的由来是什么? 古之“中国”并非今之中国 。
“中国”这个词最早出现于周朝,当时的华夏民族因为拥有了相对先进的农耕文明,又在周公的领导下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礼仪制度 。
他们看周围的四夷仍旧在裹着树叶兽皮靠打猎为生,于是感到一种优越感,开始热衷于将自己与四夷区分开 。
正是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下人们将华夏民族所居住的区域称为“中国”,意即中央之国,其是相对于周边的南蛮、东夷、北狄、西戎而言 。
这时的“中国”并非指一个国家,而是一种地理与文化概念,其意与“中州”“中夏”“中原”“中华”差不多 。
就地理范围而言,“中国”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 。
西周时期,“中国”泛指西周极其附属国所在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到东周时期,随着诸侯国的膨胀,楚国占据的湖北、四川等长江流域地区也被包含在了“中国”之内;秦汉时期,“中国”进一步扩大,基本包含了今天的除西藏、新疆以外的地域 。
汉代之后,人们通常将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 。
正因为此,少数民族人主中原后,为取得汉人的心理认同,往往以“中国”自居 。
如鲜卑人建立北魏后自称“中国”,将南朝叫做“岛夷”;而当时的南朝汉人政权虽已逃到南方,仍以“中国”自居,称北魏为“魏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