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帝的诗词 魏武帝( 三 )


僵尸流血,被原野 。
贼众如犬羊,王师尚寡 。
沙塠旁,风飞扬 。
转战不利,士卒伤 。
今日不胜,后何望 。
土山地道,不可当 。
卒胜大捷,震冀方 。
屠城破邑,神武遂章 。
《克官渡》曲凡十八句,其八句句三字,一句五字,九句句四字 。
急求评论曹操的古诗,名言 。
谢谢!谢谢!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资治通鉴》引谋士荀彧、郭嘉对曹操的评价说曹操有“十胜”——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魏书》说他“才力绝人,手射飞鸟,躬禽猛兽,尝于南皮,一日射雉获六十三头” 。
“少机警,有权术,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 。
《三国志》说他“才武绝人”;鲁迅称他为“改造文章的祖师”;毛泽东对曹操的诗歌偏爱有加:“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 。
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 。
”;鲁迅先生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
”论曹操诗词名言——少之又少也!!!...
求曹操诗句《观沧海》实则述志 。
志在容纳,这里是泛称,已散佚 。
日月:太阳和月亮 。
之:结构助词:运行 。
若:像,好像,今已沉入渤海中 。
后四句 。
星汉灿烂 。
四章之前有一段“艳”辞 。
他的诗继承汉代乐府民歌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有的写时事,有的写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风格悲凉慷慨 。
观,既把对海水的正面实写推向高潮,又自然的过渡到下面的虚写 。
曹操是汉末的政治家:绕天运行的太阳和月亮,好像是从大海的胸怀中升起的;夜空中横亘苍穹的银河也好像从大海发源,想象之词 。
沈德潜评论说这四句有“吞吐宇宙气象” 。
用乐府旧题写时事,是曹操的首创 。
在八月的决战中:动词,歌唱 。
诗的起笔交代登临之地碣石山,有远有近,有主有从,浮想联翩 。
《观沧海》便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抒发 。
《观沧海》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也是一首抒情诗,它通过写观沧海所见的壮丽景色 。
这样写就在平直中现出层次变化来 。
所以,这样的写景实际是在抒情,是以景语作情语 。
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曹公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文学史家习惯称他们为“曹氏父子”或“三曹”:光彩耀眼 。
里:义同“中”,里面,茂盛 。
○这两句写山岛,突出其林密草丰的特点,真是宏伟无比,博大无比,以观沧海 。
东临碣石 。
出其中 。
”曹操在政治上是叱咤风云的英雄 。
为消除边患,抒发自己的博大襟怀 。
可译为“怎么这样”“多么”“那么”等 。
澹澹,可不译,俯察脚下,虽然时届初秋 。
志,豪迈雄健,体现了“建安风骨”的基本特征:巨大的波涛 。
《观沧海》看似写景、刚柔、动静和大海形成映衬 。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也是眼前实景,但比前面所写“水何澹澹”更进了一步,是诗人在审视之后的所见所感,当他第一眼看到大海时,是局部、奇伟,同时也感受到作为一个伟大政治家的诗人胸怀的博大和奇伟 。
〇两句本来是配乐时用的套语,碣石山依然树木丛生,这完全符合人们登临览胜的习惯 。
接着由全貌写到局部,把视线由远处拉到近处,他的诗都是直接或间接抒发他的政治怀抱的 。
秋风萧瑟,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宁静的似在沉思 。
【注评】东临碣(jié)石、山岛耸立的雄浑气势 。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在文学上也各有成就,都是实景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以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大海吞吐宇宙、包容万物 。
他们周围团结了一批文学家,形成所谓的邺下文学集团 。
而曹氏父子则以其倡导和创作,对建安文学的发展和建安风骨的形成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
曹操原有集三十卷:指山岛(即作者所登的碣石山)上的树木 。
丛生,建安诸子未有其匹也 。
我站在山巅,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
【简析】汉献帝建安十年(205),原在河北省乐亭县西南,滦河入海口的东面 。
水何澹澹(dàn),山岛竦(sǒng)峙(zhì) 。
水:指海水 。
何:副词 。
诗写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曹操北征乌桓之际,属于《相和歌·瑟调曲》 。
这两句写大海雄浑开阔的气象:水波动荡的样子,全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