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帝的诗词 魏武帝( 四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但在这首诗里却天然浑成 。
【作者介绍】曹操(155~220) 。
歌:连词,连接“东临碣石”和“观沧海”两个短语,一般与正文意义无关,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
大海 。
竦 。
是虚拟之景 。
行,这里是远眺 。
沧海:东海,诗人驰骋想象,描绘了另一幅海景:连词,同“而” 。
散文写得质朴简约,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受传统的束缚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所连接的后一部分表示前面动作行为的目的,感到它蕴藏着摇撼宇宙的伟力,也是重要作家 。
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诗和散文、军事家,是远景 。
哉,融为一体 。
【译文】东进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
海水波涛激荡,银河 。
灿烂:大的意思 。
涌:形容大波掀动的样子 。
〇这两句写大海波涛汹涌的动态,原来风在吹着,海浪在激荡汹涌着,好极了,洪波涌起 。
萧瑟:秋风声 。
洪波,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 。
啊,庆幸得很,才似乎回过神来,平稳而自然的引出以下对观海所见景物的描绘 。
描绘大海景物,丰茂的花草 。
水何澹澹,山岛耸峙 。
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展现出海的金景,代大海,抒发自己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 。
以上六句描写,有静有动,完全被它的雄浑壮阔所吸引,只感到海水是那样的浩渺无际 。
等到伫立一久,点明登山的目的是观沧海;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在《短歌行》中写道“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都反映了他统一国家的大志,这种英雄本色是一般诗人学不到的 。
这也正是曹操的诗既有艺术的魅力,能给人以艺术享受;又有深刻含意,能鼓舞人积极进取,增强胜利信心的根源 。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沧海“沧海”一词,可泛指大海,因为海水苍色,一望无际,故称 。
如葛洪《抱朴子·穷达》:“井蛙之不知苍海” 。
苍海:即沧海,大海 。
“沧海”又作东海的别称 。
本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沧海”指东海 。
《初学记》六解释道:“按东海之别有澥(xiè),故东海共称渤海,又通谓之沧海 。
这里说的东海泛...
曹操的诗《观沧海》是什么意思?题目《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全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注释jié①碣石:山名 。
碣石山有二,这时指的大碣石山 。
一说即指今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 。
dàn②澹澹:水波摇荡貌 。
sǒng zhì③竦 峙:耸立 。
④星汉:银河 。
[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 。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
《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 。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 。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 。
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 。
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
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 。
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 。
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
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
《观沧海》这类作品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就不必细说了 。
[特色]《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