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诗词蝶恋花 苏东坡 蝶恋花( 二 )


所谓“物自无情而人自多情”,这是人生中非常普遍的现象,也许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也许倍增华年不再的感慨,也许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领悟……作者并未言明;“绿水人家”则带来了生活的气息,绿水环绕着人家的墙院 。
寥寥几笔,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 。
接着 。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
题 解】蝶恋花,又名《鹊踏枝》、《凤栖梧》 。
原为唐教坊曲 。
不过一般人写伤春意绪,总会把那种凄迷寥落之感表达到极致 。
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并为后文“墙里佳人”的出现作好了铺垫 。
“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人以为应是“晓” 。
通读全词 。
即便如此,这两句还是蕴含着许多的辛酸和悲哀,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又自是一番境界 。
苏轼的旷达于此可见 。
“天涯”一句,的确可谓是“有情”之人,我们已感受到一种冷落寂寞 。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也许是行人伫立良久,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让读者去回味,去想象 。
...
苏轼的蝶恋花诗词 。

蝶恋花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 。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
墙里秋千墙外道 。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
【作品鉴赏】此作题一作“春景” 。
上片写暮春自然风光 。
从郊游少年的视角,由小到大,由近渐远地展开,极富层次感、色彩感和运动感 。
“天涯何处无芳草”,既是对暮春景色拓开一景,又点化游春少年的惆怅,引发下片境界 。
下片写自然背景中的人事:一道短墙将少年与佳人隔开,佳人笑声牵动少年的芳心,也引起少年之烦恼 。
自然春意与人事春情相绾合,优美地表现出在流走跃动的春之气息中,惜春少年微妙的恋情之萌动及转瞬便迷失的怅惘 。
有声有色,情韵悠远,颇富婉媚绰约的风姿 。
是一篇天韵圆转的佳作 。
《词林纪事》卷五引《林下词谈》云:“子瞻在惠州,与朝云闲坐 。
时青女(指秋霜)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 。
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残红’ 。
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 。
子瞻诘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 。
’子瞻翻然大笑曰:‘是吾正悲秋,而妆又伤春矣 。
’遂罢 。
朝云不久抱疾而亡 。
子瞻终身不复听此词 。
”蝶恋花苏轼蝶懒莺慵春过半 。
花落狂风,小院残红满 。
午醉未醒红日晚,黄昏帘幕无人卷 。
云鬓鬅松眉黛浅 。
总是愁媒,欲诉谁消遣 。
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 。
【作品鉴赏】这首词以种种柔美的意象,塑造出一个多愁善感的伤春少女形象;以春意阑珊的景象,烘托出少女伤春的复杂心绪 。
上片由写景过渡到写人 。
春光已消逝大半,蝴蝶懒得飞舞,黄莺也有些倦怠,风卷花落,残红满院 。
面对这“风雨送春归”、“无计留春住”的情景,心事重重的少女,不免触目伤情,倍添寂寥之感 。
自然,蝶、莺本来不见得慵懒,但从这位少女的眼光看来,不免有些无精打采了 。
发端写景,下了“懒”、“慵”、“狂”、“残”等字,就使周围景物蒙上了主人公的感情色彩,隐约地透露了主人公的心境 。
以下写人:红日偏西,午醉未醒,光线渐暗,帘幕低垂 。
此情此景,分明使人感到主人公情懒意慵,神倦魂销 。
无一语言及伤春,而伤春意绪却宛然目 。
下片由写少女的外形象,过渡到写内心世界,点出伤春的底蕴 。
首句以形写神,写因伤春而懒于梳洗 。
以下承上刻画愁思之重 。
“总是愁媒,欲诉谁消遣”,是说触处皆能生愁,无人可为排解 。
“总”字统括一切,一切景物都成为愁的触媒,而又无人可以倾诉,则心绪之烦乱,襟怀之孤寂,可以想见 。
到此已把愁情推向高潮 。
煞拍宕开,谓此情将不会一无依托,杨花尚有东风来吹拂照管,难道自身连杨花也不如吗!杨花似花非花,花中身价不高,且随风飘荡,有似薄命红颜,一无依托 。
这里即景取喻,自比杨花,悲凉之情以旷语出之,愈觉凄恻动人 。
词的结尾耐人寻味 。
它创造出新意境,写出了少女的消极伤感与天真大胆交织的矛盾心理,显得不同凡响,别具一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