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字诗词硬笔楷书作品没有反体 84字诗词硬笔楷书作品( 三 )


然后从零开始,从最基本的点划练起,再到结构 。
临帖要如此,平时写字的时候依然要按照练习硬笔字时候的手法来写,无论多慢,必须忘记自己以前的字体 。
第三,纠正结构 对硬笔字来说,首先要纠正结构 。
这也是我的主张,无论在硬笔还是软笔,首先要调整好结构,结体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字的整体效果 。
选一本自己喜欢的楷书字帖,但是这个字帖必须是好字,漂亮的字帖 。
不是要你写好楷书,当然能写好楷书最好,临楷书字帖的作用就是正字形,调结构 。
第四,要建立兴趣感 我主张要学员在练习前写几个字,练习后再写同样的几个字,对比效果,如果效果明显,写字的兴趣会大大增加 。
往往是刚开始的一段时间练习效果很好,过了这段兴趣高昂期就进入了一个郁闷期,进步很慢,成效很小,兴趣会慢慢减退 。
因此必须要让学员认识到进步、认识到优点,培养出学生兴趣,只有这样才能练好硬笔字 。
第五,软笔、硬笔结合训练会收到奇效 硬笔书法派生于毛笔书法,特别是在用笔、结体、章法等方面和毛笔书法有相通之处 。
此外,我主张练习硬笔字准备两种笔,一种普通钢笔,一种是弯尖笔,就是美工笔,平常练字用普通笔,练习完之后可以用美工笔写作品,这样会明显看到自己的成效,增强兴趣 。
当然硬笔字的练习最好还是跟随老师学习,老师会在各个方面给予指点,以至不会走入歧途 。
老师带领练习的成效是自己联系的数倍,有时候书法的迷茫不在于差距有很多,而是在于缺乏老师指点迷津 。
你知道一个字有多少要求吗?你知道一个字“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你知道自己的字哪里有缺点吗?看不到这些,进步当然很慢 。
老师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当然更重要的还是自己的练习,不需要很多的练习,每天20分钟足够了 。
展开
楷体书法字欣赏 汉字形体的演变,主要经过三个阶段,即由商周古文字发展为篆书,由篆书发展为隶书,再由隶书发展为楷书(真书),这是汉字发展的主流 。
至于隶书通行后的草书和楷书通行后的行书,只是汉字发展的分支 。
在字体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在郑重场合汉字的使用代表了汉字发展演变的主流 。
在非郑重场合汉字的使用则代表了汉字发展演变的分支 。
苏轼在谈到书法家张旭的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称神逸”时,针对世俗认为善于写草书的人不一定能写楷书、行书的说法,提出了自己对“真”、“行”、“草”三种书体之间关系的看法 。
苏轼还在另外一篇书法理论著述《论书》中说:“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 。
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 。
”更清晰地表述了自己对真行草书体演进的观点 。
苏轼的这些话,虽是针对一些“大妄”之说而言,但它却饱含了苏轼对书法艺术这一系统工程的深层次理解和认识 。
一、楷书是书法艺术的基本功,学习书法要从楷书开始 。
作为一门艺术,博大精深自不必言,认识和掌握它也绝非一件易事,需要有一个认识、理解、加深、掌握的过程 。
艺术自身都有其自身产生、发展的内在规律,我们若想掌握它就必须弄清这种规律,且遵循这种规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对它进行研究,探索 。
书法艺术也不例外 。
我们知道,楷书以端正庄重为要旨,它的结构与笔法是融合篆、隶、行、草诸长而成 。
以笔法为例,由篆书的藏锋、隶书的波磔、行草的钩连,归纳演变为楷法的撇、捺、点、钩、挑,字形美观易识,利于实用,所以楷书一出现,即成为通行的标准字体 。
我们知道,无论想干成一件什么事,首先必须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 。
现代人学习书法,也应该首先从实用的角度,从相对简单的基本功——楷书练起 。
这样可以少走弯路,直达目的,有利于以后的发展 。
这也正像一个人学走路一样,他首先必须学会站立,能够站得稳实,然后才能够学走、学跑 。
如果一个人连站立都不会,行走或奔跑岂不成了笑话?人生的道理和艺术的道理是相通的 。
学习书法要从基本功、或者说从楷书抓起,还与汉字本身的结构特点有密切的关系 。
汉字是由基本的点画等基本笔划和笔画的不同变体构成的,它的外在形态也是呈方形,呈现出一种点画均匀、布局合理、横平竖直、重心平稳、左右对称等特点,而楷书对这些方面的体现最为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