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字诗词硬笔楷书作品没有反体 84字诗词硬笔楷书作品( 五 )


祖父毓逖曾为光绪皇帝禁卫军统领,难能可贵的是这位武将还是造诣颇深的书画家 。
他要求儿孙们从小学书习画,对长房长孙的启骧,更是疼爱有加 。
他与世交的书画名流溥儒、溥雪斋、齐白石等人友谊深厚,朋友间吟诗作画、品茗听戏,老爷子便带启骧前往 。
启骧记得:老家大厅中挂满字画,有郑板桥的诗,有慈禧太后写的“寿”字,还有毓逖、恒润、启功祖孙三代合作,由齐白石题款的作品 。
他还记得过年时给白石爷爷拜年磕头,齐爷爷给了他4块大洋的压岁钱 。
每当大人们唱京戏时,他便跟着学唱、吼它几嗓子呢!少儿时代的这些记忆,无疑是极为珍贵的 。
它犹如一颗种子播在小启骧的心中,令他对中国传统书画和京戏艺术产生一种美好的向往和热爱,日后便萌芽、生枝、开花结果了 。
今日启骧不仅写得一手好字,还是京城“名票”,多次粉墨登场,货誉多多 。
启骧自幼在书香门第的熏陶下,并得到祖父毓逖的亲自调教 。
祖父谆谆教导他:“写字不要夸,先写飞、风、家,苦练基本功,一生受益多 。
”让他一生铭记于心 。
家教极严、慈爱睿智的祖父看到生性聪慧、禀赋很高的小启骧有进取心,且豪爽仗义又有爱心…一对此,他似乎看到了家族的未来与希望,便用全力托起爱新觉罗家族的这颗小新星!i启功慧眼识良驹启骧曾用10年多的时间来习摹启功的书法,几乎达到“乱真”的程度 。
其中《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就是他临摹的精品,其落款是“老兄佳作甚赏,以临之自慰——启骧” 。
紧挨着写道:“此吾从弟启骧,戏效拙书,观之增愧 。
1990年春一一启功” 。
其时,作为建筑业的高级工程师,启骧在书法界还是初出茅庐 。
不难看出,启功对比自己小20多岁的族弟关爱之甚与要求之高,他严肃地对启骧说:“你的字多咱不像我的了,那就好了 。
”启骧于是下苦功探索了多年,做到了既承师艺,又孜孜求新,终于达到了“反经合道”之境,汲取众长形成自己的风格 。
此时,当启功看到启骥为北京市委书写的巨幅诗词时,便欣喜地说:“启骧的字已经没有我的‘毒’了,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啦!”这难道不是白石老人常说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真谛吗?1994年,当启骧告诉启功,想把多年写就的书作出—本《启骧求教集》,启功审阅之后,当即提笔,欣喜地将书名改题为《启骧书艺集》,并在序中给予启骧“骎骎可入百年宗匠之藩篱”的高度评价 。
启骧看了说:“大哥,这怕不合适吧?”启功却连连说道:“合适!合适!”但事后未见付梓,原因是启骧对其中作品,尚须精雕细琢 。
这样冬去春来,几经筛选,反复斟酌,从原有作品和新作中共精选百余幅,如此审慎之至,在1997年年底,才交稿出版,由此可见严肃书家启骧之大家风度 。
启骧视启功为恩师,感谢他不仅授予自己书艺的精髓,使自己在运笔、结构、章法上“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
每次去看望启功,启骧必带上自己最近的“作业” 。
一次带的是小楷《洛神赋》,总共917字,每字仅1厘米见方 。
当时已85岁高龄的启功老,硬是用放大镜一个字一个字地仔细看完,才谈自己的意见 。
启老指出“翳修而延伫”一句的“伫”字,启骧将繁体写成了单立人加“事”字 。
启老说:“这‘伫’的繁体字写成‘伫’即可 。
清朝时为避咸丰帝之讳,也有你的这种写法,我们现在就没有这个必要了 。
”启老非常严肃地说:“无论出书、办展,都不能‘玩票’ 。
过去唱戏,多大的角,唱得不好,观众都会叫倒彩 。
你作为书法家,一点一画都要认真负责 。
”听了启老这番教导,启骧回去后又重写了一遍,从清晨写到午夜,长达16个小时 。
这幅作品于1998年4月展出时,观众赞不绝口,称...
毛笔字和钢笔字的笔画顺序是否一样 楼主,不太一样,毛笔字为适应快速书法以及写出来的字更加美观,往往在下笔时,根据字的结构,对笔画顺序进行一定的更改,以便提高书写速度,但这不是一定的 。
举例说明:手:手的标准笔画顺序是:撇 横 横 竖钩 但书法字体往往写成:撇 竖钩 横横有:有的标准笔画顺序是:横 撇 竖 折 横 横,但书法字体往往写成:撇 横 竖 折 横横体:根据汉字的结构,右边的“本”是一个木,加一“横”,因为“本”是“根本”的意思,“根”就是“本”,“本”就是“根”,本的最下面的一“横”代表的是“木”的“根”,但书法上为了写得好看些,把“本”分成了一“大”一“十”,这样看似好看,实际上破坏了汉字的含义,不太可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