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亥年是哪一年属什么( 三 )


问题在于 , 在汉之前的典籍中 , ”元年”这个概念仅见于《史记》,可以说是司马谈迁父子的一家言说 。2003年陕西眉县新出土的铜器群反映出并不单独纪年,这就对司马迁的十四年说,以及断代工程所拟定的西周后期王年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
由《竹书纪年》及出土铜铭(至今尚未发现带年号者)来看,年间周王室仍承续厉王纪年,并未废止 。由此引发的问题,是《史记》中言之凿凿的纪年,在当时很可能是不存在的 , 至今也没有十足的证据证明现有的西周晚期器物存在纪年器 。
之事 , 按《史记》的说法是,在周厉王专利山泽之后,国人,厉王出奔于彘,然后有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 。十四年,厉王死于彘 。太子静长於召公家,二相乃共立之为王,是为宣王 。宣王即位,二相辅之 , 脩政 , 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 。这个历史叙事,相信为大多数人熟知 。但是从目前的史学研究和考古证据来看,所谓行政并不是召公、周公的”二相行政” 。
最早把这个问题搅浑的记录是西晋时期出土于河南汲县的竹书纪年,竹书纪年称:
十三年 , 王在彘,共伯和摄行事(原注:号为 。)
此说不光存于今本《竹书纪年》,亦见于古本《竹书纪年》佚文中 。这就提供了另一个完全迥异的历史叙事 , 所谓””并不是”二相行政”而是指共伯和执政 。《竹书纪年》是战国时代魏国的官修史书,时代比司马迁更接近西周晚期,所以这一则与《史记》完全不同的记录就引起了史家的重视 。
古本《竹书纪年》已经散佚,今辑校本《纪年》不以单独纪年 , 而是列入厉王的纪年内,这点是清楚的 。其文之末虽然也记有”十四年,大旱,火焚其屋,伯和篡位”云云一条,而出自《太平御览》卷897所引”史记”,未必是古本《纪年》本文 , 王国维先生的校语也只说”《史记》无此文,当出《纪年》” 。
司马迁
今本《纪年》则明确无疑地不以纪年,而以十四年为厉王二十六年,亦即厉王实际在位只有12年 。李仲操先生认为厉王奔彘前年数为23年,是竹书参考了鲁国世系修正了鲁历公的年数,增加了2年,却把鲁献公的年数错减去了11年 。故推至元年 , 发现周、鲁年数相差11年,而以下的历史纪年已成定论,无法更改,故竹书从厉王奔彘前23年中减去11年,使前的厉王年数变为十二年 。(具体见李仲操《周厉王年数释疑》一文)
李仲操先生的分析是很有见地的,哲非常认可 。西晋学者在整理汲冢竹书时,势必参考了《史记》等文献 。但要指出的是 , 周厉王奔彘前年数或是26年,这三年的差值 于西晋学者在整理汲冢竹书时的错断 。也即周昭王死于十六年,并不是死于十九年 。故《竹书纪年》所推,自周穆王以下,龚、懿、夷诸王的在位元年就已经错位了三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