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文言文的方法( 三 )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 。
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愚公移山》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寓言小品文 。
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 。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 , 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 。
全文叙次井然,首尾呼应 , 情节完整,对话生动 , 毕肖声口,符合个性的对白极好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扩展资料 人物分析 愚公 愚公要移山 , 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
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 。“惩北山之塞 , 出入之迂也”,说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 。
惩,苦于 。这里是意动用法 。
塞,闭塞 , 堵塞,指阻碍交通 。迂,绕远、曲折 。
全句是说苦于北山挡道 , 出来进去要绕远,很不方便 。这句话说的不止是愚公一人的体会,而是所有“面山而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 。
因此,愚公“聚室而谋” , 立即得到热烈的赞同 。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 。
从积极方面说,对于搬掉两座山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愚公心中也是有数的 。“平险,指通豫南 , 达于汉阴”,说的就是移山之利 。
这里的“指通”“达于”都有笔直地来往的意思,与上文“塞”“迂”相对应 。可见愚公对移山的利害关系,早已考虑再三了 。
其次 , 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 。他在批驳智叟的一段话里,就说得十分清楚 。
这段话是用“顶针”的修辞方法写的,一句顶着一句 , 层层紧扣,充分说明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 。最后用“无穷匮也”做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 。
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 , 不会“更加增” 。这样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 。
这说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对人力和自然的发展变化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由此可见,愚公在移山的整个过程中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驳斥智叟有理有据 。
像这样可敬的老人 , 谁还能相信他是“笨老头”呢?智叟 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老人 。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 。
文中写智叟的文字不多,却把这个自以为是的老头刻画得淋漓尽致 。他对愚公移山“笑而止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