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味浓是什么意思( 五 )


实际上郑思肖在非常年轻的时候就以他的实际行动显示了他与众不同的忠贞本性 。在他20岁左右的时候,元军大举南下,攻打南宋,身为太学优等生的郑思肖马上赶到临安叩宫门上书皇帝 , 怒斥那些高高在上却恃权误国的小人 , 要求革除弊政,重振国威,抵抗元军 。但因为言辞激烈,上书被扣压,并没有上报给皇帝 。
不仅是在国家危难的时候,郑思肖会体现出他的忠贞,实际上他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无不体现着他对大宋朝廷的忠心 。他原来与宋朝宗室、著名画家赵孟頫交往较多,是很好的朋友 。但后来赵孟頫投降元朝并任官,郑思肖十分震怒,立刻与赵孟頫绝交 。郑思肖还是一个有名的画家,特别擅长画兰花 。他的兰花图疎花简叶,不求甚工,而且画成即毁之,绝不轻易随便给予他人,所以当时一些权贵向他索要画兰,他从没有给过他们 。南宋灭亡后,他所画的兰花都没有土和根,别人问他为什么 , 他说土地已沦丧于异族,无从扎根 。
郑思肖的忠心还集中体现在他的一部非常传奇的著作上,这部著作名叫《心史》,是郑思肖在南宋灭亡后的作品总集 。因为作品中记录了南宋仁人志士的英勇斗争和卖国者的种种丑行 , 并分析了南宋灭亡的原因等等,所以在当时无法公开 。于是郑思肖就把《心史》以铁盒封缄,深埋在苏州承天寺院内的枯井中 。这部著作的传奇之处就在于它在写成的时候无人知晓,而在350多年之后的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被无意中发现 。因为当时正值大明王朝风雨飘摇、大厦将倾之时,有如南宋在元军进逼下危急的境况 。因此,《心史》被发现后,受到明末仁人志士的热烈欢迎,被多次刊印 。其字里行间所体现的其孤愤忠君、特立独行的精神和眷念故国、志在匡复的信念以及傲然挺立的民族气节,都在抗清斗争中极大的鼓舞了大家 。
郑思肖77岁去世前,他让朋友唐东屿给他写一尊牌位,上书“大宋不忠不孝郑思肖之灵位” 。这样做的目的是他临死时想到自己不能死于国土,是为不忠;没有后人,是为不孝 。可见忠于大宋的强烈感情始终萦绕在郑思肖的心头,即使是远离了祖国和家乡,他的赤子之心还依然炽热 。
这首《寒菊》,正是郑思肖在南宋灭亡以后所写的,突出体现他忠贞精神的代表性诗作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首诗本身吧 。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不并指的是不合、不靠在一起 。疏篱是稀疏的篱笆 。未穷是说未?。?无穷无尽 。这句就是说:菊花在秋天盛开 , 从不与百花为丛 。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边 , 你的情操意趣并未衰穷 。这两句看起来和一般的咏菊诗所表现的菊花的品质并没有什么不同,但诗的后两句“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虽然是化用而来,却非常能体现郑思肖的独特个性 。“抱香死”是因为菊花凋谢后虽然已经枯萎,但香气不灭,花瓣不落 , 所以说“抱香死” 。何曾意思是哪曾、不曾 。这两句是说:“宁可在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绝不会吹落于凛冽的北风之中!”这两句诗其实是化用自宋朝女诗人朱淑真的《黄花》:“宁可枝头抱香老 , 不随黄叶舞秋风” 。但郑思肖将“老”改成了“死”,表现的感情显然更加浓烈,而且还有一种很决绝的感觉 。把“不随黄叶舞秋风”改成了“何曾吹落北风中”,“北风”很显然比秋风更加凛冽,而且还暗指元朝的铁蹄,而且在秋风中黄叶飞舞虽然可能有秋的萧瑟,但也不乏美的意境 。而“何曾吹落北风中”和前面的“死”一样,抒发了内心的坚定志向 , 使这两句化用而来的诗深深地印刻上了郑思肖的坚贞高洁的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