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对话录读后感锦集( 三 )
不过,我仍然挺喜欢这本书的 。想简单谈谈感受 。
对于跨学科教育,我觉得简单的概括就是活学活用,用问题意识来连接知识与实际生活问题 。让知识对实际生活保持活力,并在其中深化知识的本身的认识,超越知识 。假如,我们学的东西不经常在实际中保持一定的使用频率,就像背了不应用的单词,当然会忘,谁还记得高考的考的那些东西 。
多学科的参入,必然构成很大的张力 。在其中进行摸石头过河一样的试探,正是批判性思考提升的过程 。汪老师说,在知识的极限处,获得信仰 。他的本意我没看懂 。我个人觉得,某领域的知识在当下对应领域所不能达到之处,存在一定的可能性,对可能性的求解的方向,是我们对世界思考的前提性原则,也就是我们的判断基准,即我个人理解的信仰原则 。
书中的很多书信往来,让我觉得自己在大学需要与老师交流,这不是为了刷存在感 。当你没有观点和判断的时候,你说再多可能真的成了刷存在感 。和老师交流,就像和家人和同学一样,能获取认识,充实生活 。不过,我们现在不愿意去主动交流,老师可能也觉得和学生不知从何说起,我们很难和老师进行多层面的沟通 。很多仅仅从考试、完成应试学习任务 。多层面沟通,或许可以不经意的提醒自己的思维盲点,但在我周围,这很难发现 。
我往往经常发现,当某个人的智识判断达到大多数人佩服的一个临界点,讨论的试探消失了,这让我很失望 。终归要存在一些模糊而没有边界的试探交流,这能让大脑保持活力 。
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框架,这个重要 。对难度较大而难以在短时间(至少我当下认为)有突破的可能性讨论写作与分析,这个也重要 。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在很多预计上和实际难以如愿的鸿沟间,不失去思考上的现实敏感性,同时大家努力协作达成一个比较良好的结果 。期间,个人的判断、群体的博弈,都很精彩 。
《青年对话录》读后感(五):汪丁丁:《我的教育生涯》
(序)
不知是夏初的晨光太调皮,还是心底的文思有挂牵,丑时才眠,卯时已觉——怕是因为人老地越来越快,还没长大就已习惯了告别 。耳边响起《青春戏》,思绪倏地回到千里之外的燕园,脑海里流连起四年半的诗篇,晨跑、早课、大刷夜,实习、地铁、小西天——“博雅塔像根阴茎,我向未名湖撒泡尿” 。
不如读书吧,不如写作吧,不如就这样继续吧 。
转眼间,我们“教育与青年”的主题阅读已经进行到了第六本《我的教育生涯》和第七本《大学在人间》 。这两本重读的旧作和新得的文集,一本是汪老师在东北财大跨学科教育实验的记述,一本是三年而亡的立人大学的剪影,放在一起读或许可作参照,化成一篇文却仍有些困难 。然后,当我昨天下午在浦图为写这组文章而再次翻阅圈注时,当我又一次被书中洋溢的相与之厚的师生情深打动时,我突然明了,这可能也正是这两本书谓之相通的合流吧 。
- 《唐宪宗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 批评的剖析读后感1000字
- 生物的真相读后感1000字
- 希望你是人类经典读后感有感
- 流动的盛宴读后感锦集
- 《西游记》的读后感大全
- 《安妮日记》读后感锦集
-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摘抄
- 《董卿:做一个有才情的女子》读后感100字
- 老无所依读后感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