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对话录读后感锦集( 四 )
(上)
关于汪老师就嵌于社会或市场的教育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困境,以及关于跨学科教育的理论基础和论证过程,我已在前文(点击原文可见“教育与青年”主题系列阅读(二))中为大家详细介绍 。在重温这本书中感人至深的师生相与之前,我还是想再次和大家一起梳理这些发人深省的义理——在以问题导向(而非教科书导向)的知识路径下兼具常识和判断力的独立思考 。
扼要地,跨学科教育的要义在于“批判性思考——问题导向的知识路径——社会责任感”的三位一体,而其所回应的现实状况和基本问题则是“当整个社会被嵌入一个以人与人之间的激烈竞争为最显著特征的市场之内的时候,教育迅速地从旨在使每一个人的内在禀赋在一套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蜕变为一个旨在赋予没一个人最适合于社会竞争的外在特征的过程” 。
基于这一基本认识的前提,在汪老师于东北财大主持的跨学科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不仅是决定教育实验的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在学生选拔和考核过程中的重要依据 。回到梁漱溟先生在乡村教育实验中的口号,“一为向上之心强,一为相与之情厚”,进而在老师的觉悟中,相与之情又构成了向上之心的充分条件 。基于此,老师“螳臂当车”地建立起“相与之情——向上之心——独立之精神与自由之思想”的三维评价体系,在选拔过程特别是入学面试中着重考察学生合作求解的能力、表达不同于既定观点的能力以及激发同伴想象力的能力,甚至在党课教育和党员评选的过程中也坚持“以相与之情为高尚,以竞争私利为低俗”,以期以心相通,以情相惜 。
相与之情在认知科学和政治哲学中的侧影,我推测可以比照于老师概括的“情境理性” 。就此,老师曾先后在于浙江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公开演讲中进行过细致而全面的阐述,并梳理了近十种关于此概念的思想渊源 。而在知识论和认识论的范畴中,所谓“相与之情”恐怕绕不开作为过程的知识与人生体悟的相互缠绕——正如怀特海的论述,将知识与生命融合为一,实现“可信的”与“可爱的”之兼得,并在专业的基础上拥有使生命如美学般高华且如哲学般深切 。
而就“批判性思考”这一跨学科教育的首要目标而言,对于由一连串问题的求解过程构成的生活中的“不确定性”而言,实践智慧(Phronesis)和前述之情境理性(Situated Reasoning)在思想史的视角下成为批判性思考的起源 。而之所以强调“问题导向的知识路径”,在一定程度上则是回到了基于常识和判断力的“健全的理性”的生活 。同时,在构成具有整体感和历史感的暖记忆的过程中,长期记忆得以实现和保存,而这种在特定情境为求解重要问题而需要的关于正确知识的判断力,在老师看来则是跨学科教育的主旨 。
- 《唐宪宗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 批评的剖析读后感1000字
- 生物的真相读后感1000字
- 希望你是人类经典读后感有感
- 流动的盛宴读后感锦集
- 《西游记》的读后感大全
- 《安妮日记》读后感锦集
-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摘抄
- 《董卿:做一个有才情的女子》读后感100字
- 老无所依读后感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