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对话录读后感锦集( 六 )


爱才、惜才,忧才,对于像东睿兄和小骑兄这样传说中的“读书种子”和同龄人中的“思想异类”,老师不仅像寻常学者前辈一样对年轻人充满真情、期待与关照,更重要地是,在他与学生们的通讯与交谈中,我更能真实而深刻地体会到一份担心、几丝忧虑以及满满的关怀与甚至没有限度的容忍 。而与此同时,这些被同时爱惜和担忧的年轻人,也在这样的对待中,如丛书编辑赵捷所言,让人感觉舒适和钦佩——不卑不亢,清新活跃,沉静端庄,为人处世细节考究,是你敢于期待的正在不断蓄养的“人的光芒”和可以依赖的力量 。
(下)
尽管我常常为自己有师无门而苦闷,近事远道而自怜,知行不一而自悔,进退两难而自愤,然而,无论如何,我还是是知足的——在另一层考虑和意义上,老师和老师的学生们却可以同时构成我思想学术与人情世故的考察对象和学习方向,未尝也不是一件好事、幸事和乐事 。
还记得最早接触汪老师的三年前的那个初秋——2013年9月,我的大四上学期 。经历了在海外交流学习的两个学期,毕业前的这三个学期来自本专业和双学位以及实习工作的学业和职业负担着实不轻 。说实话,当初选老师的课时,我既不知道他的学术成就与人格魅力,对行为经济学的重要和奥妙更是知之甚少,很大程度是上因为周末中午的上课时间便于安排 。一学期下来,虽然行为经济学真实的观察对象、精巧的研究方法和意义深远的实验结果都常常令我倍感兴奋,但是或许是因为学科所涉及的知识面过于博杂、或许因为我自己在相关方面的学识过于浅薄、或许是因为自己在课程学习上花费的精力过于不足,终究未能参透其中奥妙、义理以及那千丝万缕的关联,直到期末考试前连着两个通宵重新刷完了整个学期的录音,才顿感酣畅淋漓、妙不可言,久久不能平静 。最终,也取得了90+的好成绩,这也是我经双各科的最高分之一 。
自此之后,我陆续找来了老师早年在《读书》杂志和近年在舒立时期的《财经》和现在的《财新》上发表的文章、浏览了老师9年来在搜狐博客上的近千篇博文中的许多篇目、阅读了《南方人物周刊》等主流媒体对老师的专题采访和深度报道、搜集了爱思想网、共识网等收录的老师近年来的主要作品、研读了从“柏拉图学园”中汇编而成的八本《青年对谈录》中的三本和多本早年学术散文集、品读了记录您在东北财大跨学科行为金融学实验班风雨历程与丰收果实的《我的教育生涯》以及当然包括老师三本600多页的讲义 。
对于以上这些宝贵的学术资料和丰厚的精神大餐,我或逐字逐句反复推敲、或边读边思探求真相、或通读浏览知其大略、或反复琢磨但却百思不得其解 。但无论如何,正是它们让我从“走近”到“走进”了从陌生到熟悉、从敬仰到敬爱、从钦佩到钦慕的丁丁老师,也让我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从未停下追逐老师的心灵和脚步,更让我不断充实着自己对于复杂性思想的认识、对于中国社会的三重转型期的关注、对于“精英失灵”的思考、对于做一个“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有灵魂的专家”的追求,还有他为我和同学们打开的一扇扇窗、一道道门和从其中露出的点点星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