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杜牧的诗中,有哪些是繁体、毛笔或者楷书书写的?( 二 )


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说出是向谁问路的 。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 。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 。牧童是否答话了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 。比如《小放牛》这出戏,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他将手一指,说:“您顺着我的手儿瞧!”是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诗人手法却更简捷,更高超:他只将“画面”给予读者,而省去了“音乐” 。
“遥”,字面意义是远 。但切不可处处拘守字面意义,认为杏花村一定离这里还有十分遥远的路程 。这一指,已经使读者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 。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 。《红楼梦》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这里体会脱化而来,正好为杜郎此句作注脚 。《小放牛》里的牧童也说,“我这里,用手儿一指,……前面的高坡,有几户人家,那杨柳树上挂着一个大招牌”,然后他叫女客人“你要吃好酒就在杏花村”,也是从这里脱化出来的 。“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 。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
不但如此 。在实际生活中,问路只是手段,目的是得真的奔到了酒店,而且喝到了酒,才算一回事 。在诗里就不必然了,它恰恰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 。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店,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能“不管”了 。他把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与读者的想象,由读者自去寻求领会 。他只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他可并不负责导游全景;另一面,他却为读者开展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 。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
这才是诗人和读者的共同享受,这才是艺术,这也是中国古典诗歌所特别擅场的地方 。古人曾说过,好的诗,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 。拿这首《清明》绝句来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当之无愧的 。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 。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 。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 。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 。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 。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就是值得后人学习继承的地方 。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8%85%E6%98%8E/8645623?fr=aladdin

毛笔正楷字写“画”的古诗1、关于整齐平正唐代孙过庭:『初学分布,但求平正 。
』明代项穆:『书有三戒:初学分布,戒不均与欹;继知规矩,戒不活与滞;终能纯熟,戒狂怪与俗 。
』2、关于上下平稳晋代王羲之:『字之形势不宜上阔下狭,如此则重轻不相称也 。
……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隐 。
』唐代欧阳询:『字之承上者多,惟上重上轻顶戴欲其得势 。
如叠、惊、声之类 。
八诀所谓如人上称下戴,又谓不可头轻尾重是也 。
』唐代颜真卿:『欲书先预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稳,或意外生体,令有异势,是之谓巧……』3、关于左右均称唐代欧阳询:『初学之士,先立大体,横直安置,对待布白,务求其均齐 。
』4、关于轻重平衡元代陈绎曾:『一切偏旁,皆须令狭长,则右有馀地矣 。
在右者亦然 。
……审其轻重,使相负荷,计其大小,使相副称为善 。
』5、关于分布均匀唐代欧阳询《书法八诀》:『分间布白,调匀点画是也 。
』清代蒋和:『布白有三:字中之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