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描写最荒芜的地方( 三 )


请轻声读读句子,说说对“荒芜”的理解 。
生:本意指草长得多而乱,指田地、花园等因无人管理而长满野草 。
4、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荒芜的花园,看看里面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 。
(教师指导) 2、再读课文 思考:课文围绕“荒芜的花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几个人想让荒芜的花园恢复往日的美丽,但他们只说不做,结果荒芜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 。
) 三、品读课文,学习习作 1、默读课文思考交流: (1) 这荒芜的花园究竟有什么样的景致呢? 作者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描写的呢? 看到荒芜了的花园,花园来客怎么说怎么做的? 为什么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 读了这则寓言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由读、悟,然后组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
) (2)全班交流 。
(对比的手法,这样写更突出花园的荒凉) 师:他们面对荒凉的花园,他们什么反应? 生:他们面对凄凉的花园个个脸上都显出追慕惋惜的神色 。
师追问:追慕何意?追慕什么? 惋惜何意?惋惜什么? ( 抓住重点词“追慕,惋惜”引导学生理解第一段至第四段,今昔对比,理解花园来客今天的惋惜心情 。
) 师总结:今昔对比,花园的荒芜使来客痛心不已,为他们后来的行为埋下了伏笔 。
指导朗读: 谁能读出他们此时惋惜的心情? 师:读得很好,正因为有这种感觉,所以他们有一个想法? 生:所以他们下定决心整理花园 。
师追问:“难道我们就任它长此荒芜了吗?”这是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生: 反问句 。
起鼓动的作用,鼓动大家去重建花园 。
师追问:其他人有什么反应? 生:其余的人都毅然站起来,答道:“不!决不!我们大家应该努力把它整理好 。
” 指导朗读:抽学生朗读(好,你读出了他们毅然决然的态度 。
谁再来读读?) 师:那么花园来客们表明态度后是怎么做的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
生:他们开始讨论如何重建花园 。
师追问:他们是如何讨论的?找到其中的关键词 。
文中反复出现了六次“讨论”,两次“辩论”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场景? 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谈他们讨论时态度的变化 (先是细细地讨论改造的方法,“悉心地讨论”如何布置,滔滔不绝地讨论了整整一天,直到后来“相互辩论”到“谩骂、扭打”) 师:这样讨论的结果如何呢? 生:他们没有一丝一毫的行动 。
师:作者这样大费笔墨的详细描绘他们的讨论,结果却出人意料 。
这样写有什么含义呢? 生:更能吸引读者,有讽刺意味...... 师:那么大家再读一读,看谁能将他们这夸夸其谈的表现呈现给大家 。
生读 。
师:他们没有行动的讨论,对花园有影响吗? 生:荒芜的花园,依旧荒芜 。
师:为什么荒芜的花园还照旧荒芜着?读了这则寓言让你明白什么道理? (同学之间相互讨论) 生:不能只说不做,要团结...... 师总结:空谈不如实干,行动胜于雄辩 。
想成功,就得踏踏实实,团结合作 。
3、 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文中花园来客的语气 。
4、品读佳词妙句,领悟作者的个性写作手法 。
文章运用了哪些独特的写作手法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读几遍,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
对比的写作手法: A 青蛙带着满肚的欢喜,由池岸下的石罅中跳出来听;蟋蟀也暂时停止了他的悲鸣,由草丛中露出半个头来,看他们讨论 。
B 青蛙等得不耐烦了,哭丧着脸,不高兴地,一步一步,慢腾腾地仍旧走进石罅中去 。
蟋蟀的希望也渐渐地破灭了 。
它不愿意再看他们的争斗,终于把头缩回草丛中,跑到墙角下,拖长它的音调,又悲鸣起来 。
A 一个人叹气道:“难道我们就任它长此荒芜了吗?“其余的人都毅然站起来,答道:“不!决不!我们大家应该努力把它整理好 。
” B 荒芜了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 师:读了这两组句子,大家有什么发现? 生: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 师:你能结合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吗? 第一组:学生结合青蛙和蟋蟀的表情、动作、心理谈感受、 第二组:学生结合刚开始花园来客毅然决然、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态度和后来一无所成的结果谈感受...
赞美家乡的古诗词 1.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杜甫《月夜忆舍弟》释义: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