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俗礼仪是什么样的( 四 )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 。《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 。”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 。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 。”“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 。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 。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 。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
【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 。“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 。“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 。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
【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 。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
【膜拜】古代的拜礼 。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 。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 。今人多用“顶礼膜拜”形容对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 。
【折腰】即拜揖 。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 。《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曾为彭泽县令,州郡派督邮巡视至县,县吏劝陶束带迎见,他感叹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后来引申为倾倒、崇拜,如毛泽东《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
【六礼】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