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年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六 )


一个又一个标签并没有变成束缚他自由的枷锁,反而成为他追寻更多自由的力量 。
鲍勃·迪伦乐此不疲地做着自己的“放牛娃”,将个人生命的厚度于无形之中与大时代联系在了一起,让自己的个性成为了美国式自由意志的一种鲜明体现而不自知,却也不失为鲍勃·迪伦独具魅力的可爱之处 。
我接受混沌的世界,但我不晓得它是否接受我 。“世界被炸得四分五裂,混乱像拳头一样打在每个新出生的人的脸上 。如果你在这个时候出生或生活在这个年代并还活着,你就能感觉到旧世界即将离去,新世界即将来临 。”——《编年史》二战后的美国经济迅速崛起,美国进入了被称为“婴儿潮”的第一次爆发式的生育高潮,生于这一时期的孩子们,将在六七十年代进入他们的青年时期 。
然而在“婴儿潮”成长起来的青年人,在历史上还有一个“响亮”的称号——垮掉的一代 。
这些在享乐主义和物质主义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开始寻求精神方面的宣泄来对抗关于自身和时代的迷茫,他们厌倦物质主义的束缚,向往着平等和自由 。
一如被称为20世纪头号文学浪子的杰克·凯鲁亚克在《在路上》一书中所表达的那种情绪一样,“他们疯狂地生活,疯狂地说话,疯狂地被拯救,他们渴望同时拥有一切,从不无聊得打哈欠或口吐陈词滥调,而只是燃烧、燃烧、燃烧……”
他们做着在很多人看来无比疯狂的事情,振臂高呼去宣泄自己内心的情绪,表达着对权威和既有制度的抗议,活得率性而真诚 。
鲍勃·迪伦就是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年代,他从小就喜欢阅读各种书籍,这让他有着出色的思考能力和扎实的语言功底 。
二十岁出头的时候,鲍勃·迪伦做出了辍学的决定,立志要创作“言之有物”的音乐,他要用民谣来记录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表达对时代的困惑与愤怒 。
于是,他背上行囊,踏上了前往自由之都纽约的旅程,继而被传奇制作人约翰·哈曼德发掘,发表了首张专辑《鲍勃·迪伦》 。
在他看来,民谣早已嵌入了他的头脑之中,成为了他的宗教:
“民谣是难以琢磨的——是生活的真相,而生活多多少少是个谎言,但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样子 。如果民谣是另外一种样子,我们并不会感到舒服 。一首民谣有超过一千张脸而如果你想演奏这首歌就必须认识所有这一千多张脸 。一首民谣会有不同的意义而且每一刻都会不同 。这取决于谁在演奏和谁在聆听 。”带着这样的一种信念,鲍勃·迪伦围绕社会、宗教、政治、爱情等话题相继创作了很多很多脍炙人口的歌曲,这些歌曲让很多人产生了共鸣,也让鲍勃·迪伦被视为时代的发言人,甚至被扣上了“反叛者”的帽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