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dsight》读后感摘抄( 三 )


如果没有学好这种整合,结果可能就是如上的凌乱状态,希望接近别人,当别人亲近过来却又逃开 。并且这束神经元不太受控制,无法根据新情况作出新的反应,老是走到旧时形成的老路子上去 。
人察觉事物并不是看见什么就感觉到看见了什么的 。事实上,perception总是有部分外来,有部分是从前的记忆固有的 。比如,如果看见一个人举手,如果是在纽约街头你会觉得是在打车,如果是在课堂,应该是要发言 。这种快速反应做出判断的机制在多数情况下是有益的,因为快速,省力 。但是如果固有成见不对,比如小时候受到不好的待遇,会扭曲长大以后的perception. 明明事情是一个样子,在你看起来却偏偏是另外一个样子的 。不经过训练的情况下自己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察觉的其实不是真实情况,还以为就是这样的呢 。
解决办法当然不是不靠思维捷径了,这个也做不到的 。需要做的是,接受我们有多重的自己,理解我们察觉事物是从外到内的真实信号f(x),和从内到外的老习惯下的假设g(x)的总和 。我们自己是f(x)+g(x)对所有情况x集合的积分 。需要懂得体察什么时候思维是在走捷径了,看见的东西不是事物真实的样子,而是过去的成见跳出来弄了个blur啊,mosaic啊那样的filter. (as in photoshop)....然后可以分辨,哪些是真实看见的,哪些是自己以为的 。然后就可以区别开,区分对待 。
整合的第二重含义是,内部函数g(x)要与自我意识统一 。比如如果一贯觉得自己体育很差,这个想法根深蒂固,那么后来尽管试图参与体育项目,也不容易擅长或者喜欢这些活动 。这部分好像跟前段时间一篇日记“拒绝黑盒子”http://blog.sina.com.cn/s/blog_9c8929ba0100zx3o.html是一个意思 。
整合的第三重含义是从自我到我们的整合 。如果从小没有从“我们”这个团体里面得到安全感,长大后也容易认为所有“我们”(如夫妻关系)也都没有安全感 。
人的动机(motivation)可能是相互兼容的,也可能完全不兼容还抵触 。在不同动机占主导的条件下我们的表现可能完全不同 。比如看见模特的照片就很想减肥,但是晚上想起巧克力又忍不住摸黑吃了n包 。学习体会各种条件,主动做出选择而不是被动的反应 。
为什么病人不能直接命令自己除去这些羞耻感呢?这个做不到 。这些复杂心理出现有它的理由,在从前环境下也是serve a valid purpose,有正当理由出现 。现在如果想改变,必须找到更加有效的应对这些理由的办法,直接要取消老解法但是不给新解法,是不可能的 。这点跟"change everything"一书里面谈改变很相似 。比如自己有些坏习惯想改但是老改不掉,很可能是因为坏习惯能帮我们达到其他的一些目的,比如乱吃零食可以帮我们避免晚上一个人的时候觉得孤单 。除非想到其他办法解决晚上的孤单(比如学习,阅读,跟朋友去玩,生个娃来照顾什么的),否则直接命令自己“别孤单了!”,这个无效的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