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中国戏曲的诗?~~( 三 )


”中国戏曲宛若一位待字香闺的古典佳人,伴着唐风宋韵的高叹低吟,沿着南戏、元杂剧的历史轨迹一路莲步轻移而来 。
正是传统文化的烛照濡染,使戏曲“离形取意”,不求形似而求神似14.水袖并不易运用得好 。
欠则暗淡无力,过则猛而无姿,只有理解了它,掌握了其中的规律,才能做到出神入化,让心绪与水袖一同飘飞 。
正如母亲教我儿时所做的那古老而又简单的游戏,需要那反反复复的重叠,周而复始的轮回,然后挥收自如,也就达到了最高境界 。
15.每当戏中的女子情到深处,牵挂便如水袖般若即若离;而悲到切处,恨,也在拂袖而去那一霎那间凝固 。
那份深沉的情感,则在台上久久不息,令人荡气回肠 。
姐姐又说,这古女子的心思就如同水袖一般含蓄,即使是郎情妾意难分难舍,那思思量量的心事也像是女子的纤纤玉手,总要被水袖层层叠叠地遮掩了去,哪怕是顾影自怜,抑或回眸一笑,也需水袖若有若无地涵盖着 。
中国戏曲最早起源于哪些艺术形式? 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 。
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 。
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中国的戏曲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歌舞,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 。
它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
北宋的杂剧,在瓦舍勾栏之中,和百戏共同发展,到了南宋,发展成两种名异而实同的东西,就是宋杂剧和金院本 。
宋杂剧是中国最早的戏曲形式,也是过渡为元杂剧前的重要艺术形式 。
从以上可以得出:中国的戏曲艺术形式应该是源于原始社会的歌舞,发展到南宋,宋杂剧成为中国最早的戏曲艺术形式 。
与戏曲有关的谚语、古诗 有关古诗: 1、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
——唐 白居易《琵琶行》 译文:曾经弹奏完曲子让老师都佩服,(弹得好),化完妆周围的艺妓都嫉妒我(美) 。
2、人生等戏剧,衮衮徒区区 。
——宋 韩淲《白日偶无客青山长对门》 译文:这人生就像戏曲一样,有起有伏,必定不是顺畅的 。
3、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 。
——宋 苏轼《戏子由 》 译文:戏子的声音有时候就像教书的先生拉的长长的,有时又像学舍一样小小的 。
4、一官聊戏剧,三径肯荒芜 。
——宋 陈棣《挽江公三首》 译文:假如一个官开始聊起了戏曲,那么在他管理的地区三径之内肯定是荒芜的 。
5、等为戏剧谁能先,我笑谓翁儿更贤 。
—— 宋 苏轼 《古意》 译文:苏轼追溯到事情的起始,笑向那“翁”问道:“同为戏剧到底是谁最早演习的?我笑对老翁说:‘还是儿子更贤于您! 有关谚语: 1、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 。
2、台上一声啼,台下千人泪;台上一声笑,台下万人欢 。
3、练到老,唱到老,学到八十不算老 。
4、若要戏路通,全靠幼时功 。
5、不练三冬两夏,哪能学会唱、念、做、打?...
我国所有戏曲起源于哪些地区 鼻祖是昆曲 。
中国戏曲,由宋元南戏到金院本、元杂剧、逐渐推进、衍变 。
元末农民起义,推翻了蒙古贵族的封建统治之后,广大的南方各族人民,在政治上摆脱了民族歧视的枷锁,生产有所恢复,商业渐趋发展 。
此时中国的戏剧也相应地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北剧”(元杂剧)没落,”南戏”复兴的现象 。
当时南戏主要剧本是“传奇”,演唱传奇的声腔很多,其中最古老的是发源于浙江海盐的声腔,它流行在嘉兴、湖州、温州、台州一带,万历间复传人江西,流行地区较广的是弋阳腔,它分布在江西、南北二京、湖南、福建、安徽、两广、云南、贵州等地,多结合各地的语言、音乐而有所衍变,余姚腔流行于浙江绍兴,以及江苏的常州、镇江、扬州、徐州,安徽的贵池、太湖等地 。
此外还有四平腔、义乌腔、乐平腔等,皆影响不大 。
南戏复兴也有着一个过程,明初的贵族士大夫这些上层人士还以北曲为雅乐正声,至于民间的广大群众则普遍爱好词调通俗、故事曲折而完整的南戏 。
等到“ 荆(荆钗记)、 刘(刘智远白兔记)、拜(王瑞兰闺怨拜月亭)、杀(杀狗记)”四大传奇及高明(则诚)的《琵琶记》从文词排场各方面都在普及的基础上得到相当的提高之后,引起了士大夫阶层的重视,南戏由广场走上了高堂华筵,身价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