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中国戏曲的诗?~~( 六 )


尤其是,随着印刷媒体、胶片摄影、电影、电视、音像制品的相继出现,在艺术界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革命性效应,有人称之为艺术的“材料革命”和“工业化革命” 。
在当代艺术界,无论艺术品的创作与制作、艺术语言及艺术观念的更新、艺术的传播,载体和媒体的元素都是不可忽视的 。
在现代人文理念下,在多元化的艺术格局中,近年来,东西方固有的民族性艺术形态出现了新的复兴 。
随着艺术领域里科技元素的介入,当代艺术实践中的“时空艺术”、“视听艺术”概念被大大拓展,各种艺术元素的交叉运用(包括传统艺术元素的运用)愈来愈普遍 。
与此同时,艺术的载体、媒体,艺术的不同受众,艺术的传播也受到了学界和业界的重视 。
于是,与其说“五大艺术”以及舞蹈、戏剧、电影、电视等“综合艺术”的专业领域森严壁垒,不如把它们都视为艺术元素,正视跨专业人士(及非专业人士)的全社会的艺术创造 。
尤其在大众文化语境下,出现了类似于“散乐”、“百戏”的艺术元素的“综合”或“组合” 。
当今,各地旅游点和娱乐场所相继出现了一些以“情境”为名的艺术表演,分别被冠之以“情境戏剧”、“情境乐舞”、“情境武术”、“情境杂技” 。
这种以“情境”为名的艺术展示,或高雅,或低俗,大都利用特定的文化景观来创造艺术卖点,属于“文化创意产业” 。
其实,创意者无非综合运用了各种艺术元素,重在感官层面的视听享受 。
在民间,在文化艺术领域,艺术形态的“混沌”现象并不乏见,而且因媒体与载体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面貌 。
借用当今广播电视的提法,叫“综艺”节目 。
这种以“综合”或“综艺”为名的文艺形态,有类于周秦以来的“散乐”、“百戏”、“杂戏”,可以看作是多元化时代艺术的返璞归真——其中存在着“戏”的精神,是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的文明层次上的返璞归真 。
或者说,是中华“戏”文化在更高层面上的艺术回归 。
对此,专业艺术家们不必愤世嫉俗,认为它们不过是“大众狂欢时代”的“流行文化”,甚至指责它们是艺术的“堕落” 。
笔者认为,专业艺术家完全可以积极参...
中国戏曲曲种那么多为什么京剧是国粹 因为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
京剧艺术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
中国戏曲文化源远流长,从两千年前的汉代乐舞,到唐代的梨园百戏,再到宋代的南剧,明清的昆曲,都为京剧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
京剧形成的过程,也是京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海纳百川的过程 。
京剧不仅继承了古代戏曲的精髓,还在徽剧的基础上融合了秦腔、汉剧等众多古老剧种的艺术因素和特点 。
因此,京剧虽然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它的精神核心却是两千年的中国文化 。
此外,京剧艺术与诗词、书法、绘画等古典艺术和中国人的审美情趣相互辉映,比如京剧的简约之美,可以与书法和国画艺术相呼应;京剧的比拟、象征的特色,也是古典文学常用的修辞手法;京剧唱腔中的韵律,和古代诗歌的韵律一致;就连京剧的服装也是综合了唐、宋、明、清等不同时期服饰特点加以美化的成果 。
所以,京剧已不仅仅是一个剧种,它更是中华文明的百科全书!京剧融合吸收了多剧种和曲调的优点,是中国最为普及的剧种;得到了世界的承认;吸取了各剧种的优点,集文学,美术,武术,舞蹈,歌唱,表演于一身 。
京剧是我国首都北京诞生的戏.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 。
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
徽戏进京是在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最早进京的徽戏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三庆班” 。
随后来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诸班,合称“四大徽班” 。
京剧的正式形成大约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的事,这时京剧的各种唱腔版式已初步具备,京剧的语言特点已经形成,在角色的行当方面已出现了新的变化,已拥有一批具有京剧特点的剧目,京剧第一代演员也已经出现:余胜三、张二奎、程长庚被称为老生“三鼎甲”,此外还有老生演员兼京剧剧作家卢胜奎 。
程长庚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在融合汉调、徽调并吸收昆曲加以改造和提高方面,比同时期的其他京剧演员作了更多的努力,对京剧表演艺术的形成贡献很大,对后世京剧的发展影响起了很大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