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公是什么意思?为何在战国变成了王

在春秋五霸当中,齐桓公和晋文公等一些人都是“公”,而只有出国才是“王”,另外还有一个版本中还提到了“吴王和越王” 。到了战国时期,七雄就全部变成了“王” 。那么在当时周天子尚且还是“王”的情况下,这些诸侯国又是如何从各种“公”变成了“王”的呢?接下来小编就来跟大家讲一讲吧 。
1、春秋时代的王夏朝和商朝的最高首脑皆称为“帝”,周武王建立周朝后,为了表示谦虚,认为自己的德行比不上五帝,因此自贬为“王” 。
帝为王,下边的诸侯就只能按照贵族爵位称呼了 。因此在多个版本的春秋五霸中,多数版本的霸主皆为“公”,这是公爵的意思 。当然也有人会提出,楚庄王是王啊,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也是王啊 。
楚国起源于淮河下游的芈氏部族,周文王时投靠周部落获封子爵,因此按照爵位来说,楚庄王应该是“楚庄子” 。到了楚武王执政时期,楚国国力强盛,接连灭掉了几个小国 。
认为自己非常有能力的楚武王觉得不应该只带个子爵的帽子 。尤其是自己下一步要干掉的隔壁随国,实力远不如自己,君主却是个侯爵,政治地位比自己还高 。
但晋升的请求被周天子无情拒绝 。想来也对,楚国对周王室没有半点功劳就能晋升的话,那么别的国家怎么办呢?而且楚国肆意吞并周边小国,如果获得周天子的首肯,必将助长这一风气 。
但楚庄王不这么想,他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待遇 。于是乎,楚武王自立为王,开启了诸侯称王的先河 。奈何周室势微,对楚国称王无可奈何,只能派使者谴责 。
作为楚国的邻居,吴国和越国也纷纷称王 。不过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政治影响 。因为当时中国的核心地区,晋国、齐国、郑国为首的诸侯没有称王,而且在名义上还是尊重周天子的 。
其实齐桓公、晋文公为代表的诸侯对于称王这件事并不热衷,他们要的是成为“霸主”,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 。东汉末年袁术等人急于称帝便是明证,政治名号远不如得来的实惠划算 。
2、进入战国有朋友会问了,那战国时期为什么全都是王了呢?
其实战国初期,诸侯还是比较尊重周室的 。比如三家分晋,赵、韩、魏三国成立必须等待周天子承认才能视为合法 。类似的还有田氏代齐 。
田氏取代姜氏代齐如同篡位,按理说周天子是不能承认的,田氏也不需要周天子承认 。但田和还是耐心等到被周安王正式册命为齐侯,才认为自己有统治齐国的合法性 。
战国诸侯称王的转折点是徐州相王,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自此开启了战国称王的局面 。看似是魏国和齐国争相戴上“王”的帽子,其实也是无奈之举 。
《大秦赋》中,东周王对秦国的评价是:你就是个喂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