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结合律》教学反思写法怎么样?

通过本节课教学,由此引发了我的几点思考和体会:
1、提供主动参与的条件,促进教学资源动态生成 。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依据教材给的例子,通过观察,发现规律,再进行模仿练习,课堂沉闷乏味 。首先,通过教材重组,呈现教学内容结构,学生在感性认识上获得了基础,从而为发现、概括乘法结合律奠定了基础 。其次,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教师启发学生用抽象的算式来举例验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师生、生生多向互动,人人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第三,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课堂中获得的信息进行判断和辨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因此,课堂上体现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思维的灵活性和开拓性,出现了许多令我意外而惊喜的资源 。如有的学生提出:乘法结合律不仅是三个数相乘,还可以是四个数相乘 。另一个学生提出:两个数相乘也能运用乘法结合律的例子等 。
2、捕捉和利用教学资源,促进教学过程动态生成 。
当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产生多种教学资源时,教师能否及时捕捉,给予准确、即时的判断,并且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教学,促进教学资源的再生成与提升,不断推进教学过程,显得尤其重要 。课前,考虑学生在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课上,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思维方向,即时调整教学方案和教学行为,促进课堂教学过程不断动态生成 。从学生质疑“乘法结合律不仅是三个数相乘,也可以是多个数
相乘”,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相当拓展,已经不惟书、不惟师,敢于质疑、批判的精神风貌 。我再次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怎样归纳乘法结合律,你能说说吗?”及时促进学生的思维提升到更高的层面,进行思维的聚合 。当学生提出“125×16也能运用乘法结合律”时,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已经成功了 。学生学会迁移,学会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从而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把课堂教学再次推上新的“高潮” 。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深体会到:一个真实的教学过程是不可预设的,而是一个师生等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教师应多关注学生,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使课堂成为一个资源生成和动态生成的过程,成为促进师生生命共同发展的场所 。

《乘法结合律》教学反思写法怎么样?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数学思想方法比数学知识本身更为重要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为学生今后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计算速度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通过学生的观察、验证、归纳、运用等学习形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由浅入深,从直观到规律,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时,我是先讲乘法交换律,再讲结合律,因为乘法交换律在学生以前的学习中都有渗透,而乘法结合律的生成也有赖于乘法交换律,所以先讲交换律可以以旧引新,为学生下一步学习结合律做好铺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