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 教案如何写?( 四 )


6.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你向往什么样的社会生活?今天就随着陶渊明去领略一下世外桃源的风景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展示)
1.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又名潜,别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 。原籍江州浔阳柴桑(今九江市附近)人,东晋诗人 。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士族,少年颇有壮志,博学善文 。他29岁开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不久,解职回家 。35岁时,在江陵做桓玄幕僚,辅佐桓玄 。后因玄反迹暴露,乃离去 。40岁做镇军刘裕参军,第二年因叔父推荐,为彭泽令 。终因政治难图,又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便辞官离去,在官仅80余日 。作《归去来辞》以明其志 。此后,他一直过着隐居的田园生活,自食其力,再没有出仕 。63岁时,他为自己写了《统歌诗》、《臼祭文》,不久就逝世了 。
隐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他的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 。代表作有《归去来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著有《陶渊明集》 。
2.背景资料
《桃花源记》大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在此之前作者就不满黑暗现实,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而毅然辞官归隐 。即使这样,但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 。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激起了陶渊明思想的波澜 。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 。但他又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
3.题目解说
《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并序》 。“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 。“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 。作品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
三、感知课文
1.多媒体朗读学生注意字词读音 字音认读
俨然(yǎn)
豁然(huò)
阡陌(qiān
mò)
邑(yì)
2.指生读、齐读
3.小组合作翻译课文结合注释 词语补注(多媒体提问)
(1)一词多义:
?年间例:晋太元中?中?中间例:中无杂树?里面例:其中往来种作?
?动词,寻找寻??副词,不久
(2)古今异义:
例:寻向所志例:寻病终
?古义①交通??今义?古义②妻子??今义?古义③无论??今义?古义④绝境??今义交错相通 。例: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和儿子 。单指妻子 。不要说,更不必说 。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