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培训发言稿怎么写?( 五 )


纵观本堂课 , 显示出教师非常好的教学能力和语文素养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 教师控制能力过强的时候 , 或控制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 , 就需要考虑是不是要减少或减弱这种控制力 , 给生成留下适度的时间和空间 , 让“天衣有缝” , 留一点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对“标准答案”说“不” 。有了这种环境才有了某种可能 。如果我们的教学预设结构过于精细 , 教学组织过于严密 , 没有任何余地留给学生 , 那生成显然是不可能的 。从横向角度来看 , 生成是支流、个体、个性 。在对准既定目标推进教学活动的同时 , 是否有思想的碰撞?是否有合作探究?这些都直接影响教学生成—新情境、新发现、新思维、新方法、新疑问 。除了时间、空间等影响生成的因素 ,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要看教学能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 , 能不能理解学生的经验 , 能不能尊重学生的视角 , 能不能使学生达到情感的高峰体验 , 尤其对于这样强调以自读、自感、自悟的方式达到体会浓浓的思乡之情的语文课更是如此 。今天的孩子与作者生活和写作背景形成巨大差异的时候 , 寻找“共鸣”达到“共情”是不那么容易的 , 但又是必要的 。我想可以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创设真实的情境、构建体验的载体、链接生活的经验、形成思想的碰撞 , 也许更能让孩子产生情感的高峰体验 , 从而达到真实的体验、感知和顿悟 。
有人质疑课堂教学生成或过度生成会影响教学活动有序推进 , 难以完成教学任务 , 干扰教学目标达成 。的确 , 这是一对矛盾 , 但又是一个可以调和的矛盾 , 调和其实就是一个收放的问题 , 教师在课堂中既要能收也要能放 , 既要能放也要能收 , 做到收放自如 。其实说来轻松做起来何其难 , 因为这是对教师智慧的高度考量 。这就涉及到了课堂生成教师的应对策略 。对于生成教师一般采取忽略生成、关注生成、促进生成和优化生成四种基本应对方式 。四种方式是一个递进的关系 , 在哪一层止步或继续深入 , 要看教师能否在瞬间对生成问题与教学活动关系价值的精确判断 。
最后我想谈下对基于课堂观察技术的课例研修 。其实课堂观察与评价是一种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 , 我觉得非常好 , 它将在建立教师专业标准 , 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等方面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 。观察与评价实际是一个“肢解”的过程 , 这种对课堂教学的“肢解”活动也常常会引起很大的争议 , 例如单向的观察与评价会导致课堂割裂并失去其原来整体面貌等 , 刚才很多同仁也提出了同样的质疑 。我觉得课堂观察技术的运用就像绘画一样 , 开始是整体的构架 , 然后深入局部和细节 , 最后再回归整体 , 调整各种关系使画面呈现整体和谐的美 , 因此课堂观察技术它关注的是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方式的“全体人”和“整体人”以及包括教学目标在内的“整个教学活动”和“整体教学活动” 。可以运用于局部(单向或单个问题) , 但不应该局限在局部 , 可以关注于整体 , 但不应该忽视细节(行为改进) , 只有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相互关系才能更好的运用这种技术 , 但值得警醒的是教学注重技术运用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人文”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