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禾苗的诗句( 五 )


那份专注痴迷 , 那份谨慎小心 , 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 , 全在一举手一投足的举止中展露无遗 。
这种欢快有趣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勾起诗人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追亿、留恋 。
一二两句也可以作这样的理解 , 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 , 流露出一种漂泊不定、愁绪莫名的感觉 , 更反衬出诗人客居他乡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思念 。
二、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 ①借景抒情 , 情景交融 。
全诗四句均是写景 。
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 , 三四两句写生活场景 。
落木萧萧 , 寒声阵阵 , 秋风秋江 , 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秉灯夜游 , 捉弄蟋蟀 , 儿童欢悦 , 流露忘乎所以、得鱼忘筌之意 。
一悲一喜 , 相互映衬 , 均是不着痕迹地融汇在环境描写之中 。
②动静结合 , 以动衬静 。
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灯、秋童、秋舟、秋意 , 均是写动 , 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漆黑如墨 , 幽深莫测 , 黑暗无边 , 这是写静 , 静得凄神寒骨、惆怅满怀 。
萧萧风声 , 顽皮儿童 , 这些动态情景巧妙地反衬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静 , 更引发人们对寒凉静夜中诗人那颗愁绪难眠的苦况心灵的体味 。
③ 悲欢对比 , 以欢衬悲 。
一二句写景 , 秋风扫落叶 , 长天送寒意 , 是悲景 , 传悲情;三四句写人 , 深夜挑促织 , 明灯照篱落 , 是乐景 , 传欢情 。
悲喜交加 , 以欢衬悲 , 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惆怅无眠 。
④传情达意 , 暗用典故 。
“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典故 。
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 , 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 , 于是辞官回乡 , 了却心愿 。
明白了这一点 , 自然就容易理解 , 诗句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
⑤ 拟人、通感 , 增辉添彩 。
“萧萧梧叶送寒声 , 江上秋风动客情” , 一“送”一“动” , 寓情于物 , 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 。
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 , 似乎把读者带进了一种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 , 痴迷难返 , 惆怅满怀 。
“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 , 以萧萧之声催发寒秋之感 , 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 , 意味深长 。
⑥ 字斟句酌 , “寒”“挑”传神 。
“寒”字一语双方 , 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 , 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 。
“挑”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 。
儿童的专注敏感、精挑细翻 , 儿童的屏息观察、惊喜兴奋 , 全在一“挑” 。
“挑”出了性格 , “挑”出了神韵! ⑦ 虚实结合 , 以实映虚 。
全诗四句写景写人 , 所见所闻 , 或明或暗 , 全是写实 。
满耳秋声 , 满目秋夜 , 一江秋水 , 一群儿童 , 犹如场景写真 , 给人以如闻其声 , 如见其人 , 如临其境之感 。
这活灵活现的场景写实巧妙地传达出诗人愁绪满怀、长夜难眠的凄清孤寂之情 。
实中有虚(客情) , 寓虚(情)于实 , 以实映虚 , 言有尽而意无穷!字句斟酌: 江上的秋...
散文应该怎么写? 散文写作的模式 记人散文模式 【开头】①感情化语言概括叙述 。
我和该人 , 重点在后 。
介绍该人 , 如肖像描写 。
②两者关系及该人精神特质的议论 。
【中间】▲一种情况:一件事 。
从开头、发展到结尾 , 细致叙述和描写 。
▲另一种情况:几件事 。
每件事即每层次前 , 可以用对该人精神特质的一个因素领起 。
以对该人的感情体验及整体议论来贯穿几件事 。
【结尾】①重申特质 , 照应开头 。
②深化感情关系 , 发出感慨 。
抒情散文模式 【开头】1叙述自己与景物的关系 。
2议论景物和自己 。
【中间】1描写景物 , 分出层次 , 细致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