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禾苗的诗句( 七 )


那末 , 有哪些东西可以作为线索呢? 一是感情线索 。
我们的感情在生活中发生变化 , 如由厌恶到喜爱 , 或从喜欢到厌恶 , 就 可以用这条感情的线索把一些似乎没有关联的材料联结起来 。
如杨朔写《荔枝蜜》就是利用 感情线索 , 才把儿时记忆、从化疗养、荔枝树林、苏轼诗词、喜尝蜂蜜、参观蜂场、赞扬蜜 蜂、农民劳动和夜晚梦蜂等事串连起来的 。
二是事物线索 。
如曹靖华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今天仍然需要发扬延安时期“小米加步 枪”的艰苦奋斗精神 , 就搜罗记忆中有关小米的往事 , 用小米把发生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下的事件组合在一起 。
许多托物咏志的散文也是以物为线索的 , 如茅盾的《白杨礼赞》 。
三是人物线索 。
如写某一个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活动 , 可以用这个人物作为线 索串连起来 , 也可以用另一个人物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
夏感中表达热烈的词句,以及赏析 。
第一部分(1-1)概述夏季总体特点 。
首段是全文内容和情调的总概括 , “旋律”前的三个修饰词“紧张、热烈、急促” , 既表明作者意想中的夏天的特点 , 又对下文起着提领作用 。
第二部分(2-4)具体描述夏季的自然风光和夏季里农民劳作的景象 。
★★第二段写夏季的自然景象 , 有实写景象——山坡上密密的草 , 长墙般的黛色林带 , 蜂蝶、蝉、火红的太阳、麦浪、热风、麦子的香味等;有虚写景象——炉子上的一锅水 , 海湾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
实写景象选取的是一些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 , 既诉诸视觉 , 又诉诸听觉(蝉儿长鸣)和诉诸嗅觉(麦子的香味);虚写景象写的是幻觉 , 属于文学想像 。
这些描写都显出蓬勃的生命力 。
★★第三段写夏天的色彩 。
先以春天和秋天作比 , 衬出夏天的金黄色 。
作者给这里的金黄色下了个独特的定义——象征着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 , 承前启后 , 生命交替 , 这显然是作者的个人感悟 。
这样的描写显出旺盛的生命力 。
★★第四段写夏季农民劳作的景象 。
一写农民劳作辛苦 , 二写农民精神紧张 。
用农民劳作来显出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 。
第三部分(5-5)表达作者对夏季的热爱和赞美 。
★★作者又以春秋天来作比 , 并且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 , 先说春秋之好 , 夏季则浸在苦涩的汗水里 , 历代文人都赞美春花秋月;然后笔锋一转 , 别出心裁 , 作者要大声赞美这个黄金的夏季 。
★★最后一段写到夏季“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 , 结尾处又“想大声赞美……黄金的夏季” 两者是否矛盾?请简述理由 。
作者为什么要赞美夏季?不矛盾 。
前者猜度历代文人的想法 , 后者表达自己的感情 。
夏季是春华秋实之间 , 收获之已有希望还未尽的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
★★末段既总结上文 , 又顺承上文的写景进到这里的抒情 。
对比而言 , 前四段都偏重写景 , 此段偏重抒情 , 景写足了 , 情自然生出 , 写景和抒情组合融洽 , 成为有机整体 。
5.文章以“夏”这题 , 为什么只写自然之夏和农人之夏?夏季 , 暑气炎热无所不在 。
繁华都市何曾不有炎炎夏季?但作者写作的视野只在乡野 , 一看乡野外景 , 二看乡野农人 。
或许是作者以为乡野景象更有季节特征 , 以为农人的夏季劳作更为紧张、繁忙 。
6.文章语言有什么特点?本文以描写居多 。
许多描写细致生动 , 富有韵致 , 如第二段描写乡野景物 , 诉诸人的各种感官 , 以形象性见长 。
如“弯着腰 , 流着汗 , 只是想着快割 , 快割” , 有动作 , 有形象 , 还有节奏感;“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 “而夏呢 , 总是在苦涩的汗水里“ , 非常简朴 , 又形象生动 。
再有 , 本文语言富有书卷气 , 常常是文白相间 , 显出语言之美 。
这样的例子很多 , 如“春之色为冷的绿 , 如碧波 , 如嫩竹 , 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 , 如夕阳 , 如红叶 , 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 “春日融融 , 秋波澹澹” , 语句具有对称性、旋律感 , 近似于文言 , 显得雅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