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词中,物象与意象的关系( 二 )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首次用"意象"一词论述陶钧文思:"然后使玄解之宰 , 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 , 窥意象而运斤 。"可见 , 意象不是一般庸才能够创造的 。唐末司空图《诗品》也说:"意象欲出 , 造化已奇 。"新奇与意象是紧密相连的 。岑参描写西北边塞的诗 , 极富新奇的夸张 , 所以宋代刘克庄《后村诗话》评道:"郊、岛辈月锻旬炼而成者 , 参谈笑得之 , 辞语壮浪 , 意象开阔 。"宋代姜夔也提倡作诗要"意中有景" , 正是意象的另一说法 。
结合具体作品来看物象与意象的差别 , 宋代范温有一段话可以举隅反三 。他说:"形似之意 , 盖出于诗人之赋 , '萧萧马鸣 , 悠悠旆旌'是也;激昂之语 , 盖出于诗人之兴 。'周余黎民 , 靡有孑遗'是也 。古人形似之语 , 如镜取形 , 灯取影也 。故老杜所题诗 , 往往亲到其处 , 益知其工 。激昂之语 , 孟子所谓'不以文害辞 , 不以辞害志' , 初不可形迹考 , 然如此乃见一时之意 。余游武侯庙 , 然后知《古柏诗》所谓'柯如青铜根如石' , 信然 , 决不可改 。此乃形似之语 。'霜皮溜雨四十围 , 黛色参天二千尺 。云来气接巫峡长 , 月出寒通雪山白' , 此激昂之语 , 不如此则不见柏之大也 。"(《潜溪诗眼》)写法上 , 物象常表现于赋 , 而意象则表现于兴 。
物象 , 要在写物;意象 , 重在达意 。物以象明 , 意以象传 , 两者都离不开象 。但物象如画桥碧荫 , 容易绮丽;意象却如悠悠花香 , 追求蕴藉 。物象偏于露 , 意象侧于藏 。露之过甚 , 变为浅显;藏之过深 , 反生晦涩 。前者如白居易、元稹的某些诗 , 后者有李商隐的《锦瑟》可为代表 。
无象 , 也无以成境界;得象 , 境界始以开拓 。模写物象 , 易生实境;创造意象 , 常变虚境 。王国维所谓的"写境"与"造境"之分 , 实际上还是基因于"象"的不同 。
物象与意象的区别不是绝对的 。模写物象 , 不能不托物寓意 , 以求生动活泼 。创造意象 , 同样要借物达意 , 以免空洞无味 。
诗词中“风雨” 意象有哪些 意象?简单地理解:就是喻意之象 , 是借用客观物象来寄托主观情思的一种创作手段;这个属于中国诗学和美学的专用名词 , 两 个字含盖的也是两方面的内容 。
即“意”与“象” 。
意 , 即:立意 , 是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象 , 即:取象 , 是作者特意选取的用来“煽情”的“道具” 。
这些“道具”都是一个一个十分具体的客观形象 。
(关于意象一词的文本解释:它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物化或固化后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和统一;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 或借客观物象表现主观情意;是现实生活的写照 , 也是审美创造结晶 , 及情感意念载体;是生活的外在景象与诗人的内在情思的统一;是诗人感情外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有特殊或深刻意义的形象 。
) 笼统地说 , 意象是思想情感与具体物象的完美结合 。
而“意”处于主导地位 , “意”决定了“象” , “象”反映了“意”;意源于内心并借助象为依托来表达 。
意在象中若隐若现 , 又仿佛呼之欲出 , 象却似有心似无意的一勾一画一点一染 , 却为意而增彩而绽放 。
所谓“意的暗示 , 象的契合”就是这个道理 。
意象作为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汇与统一 , 学者们从文艺学、心理学、语言学、美学、创作与鉴赏学等的层面 , 都可以为意象组建成一支繁复庞杂的系统 。
比如:构成意象的物象、表象、心象、语象等 , 细述起 来就非常的复杂了 。
不过在此可以重点说说“物象”这个概念 , 因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 , 与社会和大自然的广泛接触中 , 最直观最先入为主的就是“物象” , 它可以说是组建成作品意象的地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