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词中,物象与意象的关系( 五 )


? 对比式组合 选取两组或两组以上的物象 , 互为对立 , 互为映衬 , 如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生死 , 美人帐下犹歌舞” , 一边是拼杀的血腥 , 一边是醉生梦死的沉迷 , 从而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
? 通感式意象 即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几种意象沟通起来 , 互为转化 。
如舒婷的《路遇》“自行车的铃声悬浮在空间”“铃声把碎碎的花香抛在悸动的长街” , 前一句听觉铃声转化成为视觉悬浮 , 后一句听觉嗅觉与心理感觉交织转换 , 沟通组合 , 从而形成了一个非常奇妙的境界 , 铃声能浮 , 铃声抛花香 , 使读者不禁为诗人的丰富想像而拍案叫绝 。
? 荒诞式组合 将不合事理逻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组合 , 也即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在心理感觉中却能够实现 。
如李贺的《秋来》“秋坟鬼唱鲍家诗” , “鬼唱”二字石破惊天 , 它仿佛让人听到秋坟中的鬼魂在吟唱鲍照当年抒发“长恨”的诗 , 以此来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沉痛与凄清 。
诗笔新奇 , 诡谲多姿 , 荒诞虚幻中暗合了李诗的鬼才之意 。
古诗中所有意象的的概括 在中国文学史的漫长发展过程中 , 巳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或者说是约定俗成的意象群 , 了解这些意象群无疑对鉴赏古代诗歌、准确捕捉古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譬如 , 情感类别:哀怨、激愤、向往、离愁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等 。
要深入了解这情感 , 就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 , 发掘出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 , 寻撷到诗中的情感载体 。
如:杨柳——(代表)惜别、菊花——傲视、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春风——得意、古迹——怀旧等等 。
而古诗中的情感载体——意象——解读这些意象群 , 就成了古诗词鉴赏的突破口 。
所谓意象 , 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
就古典诗词而言 , 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 , 即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 , 咏物所言之“志” , 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 , 就是“意象” 。
以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 , 对之进行多维解读 , 是鉴赏诗歌的钥匙之一 , 本文拟就古典诗词中一些常见的意象进行解读 , 供广大朋友参考 。
1、落花 自然是人类永远的认识对象和审美对象 。
自然的形式丰富多彩 , 人类对美的撷取也无穷无尽 。
山川草木“莫不有性情” 。
情感与这些形式的遇合 , 故有意象产生 。
我国历史上优秀诗词数不胜数 , 本文我只想撷取其中的一朵奇葩——含有“落花”意象的诗词 , 来略谈一二 。
落花是一种自然现象 , 自然规律 , 但在我国古诗词中却赋予了它们以情感和生命 。
归纳起来 , “落花”意象有这样几层意思 。
A、一是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 , 构成一种优美的意境 。
“春城无处不飞花”(韩翃《寒食》) , 给人的感觉是春风和煦 , 阳光明媚 , 各种颜色的花儿在风中轻扬曼舞 , 美妙极了 。
“夜来风雨声 , 花落知多少 。
”(孟浩然《春晓》) , 伴随着风雨之声 , 落花片片 , 满地缤纷 , 可以想见春天的美好和童子的天真烂漫之趣 。
B、一是面对落花 , 唏嘘感叹:叹年华易逝 , 美丽不再 。
“流水落花春去也 , 天上人间 。
”(李煜《浪淘沙》)从中可以看出国破家亡之恨 , 无可奈何之情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一种相思 , 两处闲愁 。
”(李清照《一剪梅》)抒发了浓浓的郁闷之情 , 幽幽的相思之苦 。
“侬今葬花人笑痴 , 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词 。
花落巳葬 , 己去谁葬 , 暗含自己的命运还不如落花 , 道尽了心中的绵绵的悲苦 。
C、还有一种是以落花寓意昂扬向上的精神 。
“花落春常在”清道光年间考生俞樾在礼部复试 , 以此句为诗开头 , 寓意希望在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