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含有对偶修辞手法的诗句( 二 )


”其实这就是通常说的“合掌”,它是诗家的大忌 。
二、宽对宽对就是要求结构基本相同,音韵大致和谐,允许有相同的字词出现,属于邻近的事类相对 。
例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颜色对方位,同义词对连锦字,如此等等,均可构成宽对 。
譬如,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天”对“塞”是天文对地理 。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以“路”对“堂”是地理对宫室 。
如,鲁迅在《纪念 刘和珍君》中有一句名言:“惨象,已使我目不忍睹;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
” 这就是宽对 。
三、借对根据汉语中词语的多音多义的语言特点,有些词语存在着两个及其两个以上的意义,作者在运用时,本来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来与另一词相为对,这就是对偶修辞手法中的借对 。
例如杜甫《巫峡敝庐奉赠侍御四舅》:“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 。
” “行李”的“李”并不是桃李的“李”,但是诗人借用桃李的“李”的意义来与“茅”字作对仗 。
又如《杜甫》:“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
”我们都知道,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所以借来对数目字“七十” 。
这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 。
四、流水对流水对是指上下相对的两个句子,在内容上表现出了事物的发展过程,或表现出诸如因果、条件、假设等关系的对偶 。
也就是说,构成流水对的两个句子是关系密切的,相互衔接、限制的 。
也就是说,如果把出句独立起来没有意义,至少是意义不全 。

【有哪些含有对偶修辞手法的诗句】

比如,唐朝诗人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又如,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它们都是流水对,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流水对的特点 。
总之,在汉语中,对偶的修辞手法运用广泛 。
它不但音节和谐,节奏鲜明,概括性强,而且具有极其整齐的审美特点,因而深受文学家们青睐,读者的喜欢 。
对偶修辞手法是什么意思 语文中的对偶 一种修辞手法,其主要方式有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 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 b.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如: c.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修辞手法"对偶"是什么概念?“对偶”为“修辞方法一种,……诗歌中叫‘对仗’ 。
”如此以“对偶”注“对仗”,用“对仗”释“对偶”的辗转解说,造成了概念的混淆,其结果是使人误以为“对偶”与“对仗”是一回事,是一个概念的两种称谓 。
那么,究竟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
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
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苛,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这是诗词创作所不允许的 。
了解了对偶与对仗的特点,就能一般地区别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了 。
例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范仲淹《岳阳楼记》) 这两个句子各方面都符合对偶的要求,但由于其平仄不相对,音律欠和谐,并在同一结构位置重复使用了“天下”、“之”、“而”等这样的词语,所以不合对仗的要求 。
再请看下面这个例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刘禹锡《酬白乐天》) 这组联句是原诗中的颈联,无论哪个方面都完全合乎对仗原则,而且对得极为工稳,是最为典型的对仗联句 。
对偶与对仗其所以有这样一些不同,主要是因为它们是运用于不同文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