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牛图的禅宗( 六 )


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 , 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 , 有景有色 , 有行动描写 , 有心理刻画 , 细致逼真 , 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 , 也就栩栩如生 , 跃然纸上了 。
第四首:《与小女》唐:韦庄见人初解语呕哑 , 不肯归眠恋小车 。
一夜娇啼缘底事 , 为嫌衣少缕金华 。
【拓展资料】这是诗人写给自己小女儿的诗 。
诗抓住小女孩学话、贪玩、爱漂亮、喜欢哭闹的特点 , 通过这些生活琐事的描写 , 使小女孩的天真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 , 诗人爱女之情也流于笔端 。
第五首:《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 , 树头花落未成阴 。
儿童急走追黄蝶 , 飞入菜花无处寻 。
【拓展资料】本诗通过对春末夏初季节交替时景色的描写 , 体现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
全诗所摄取的景物极为平淡 , 所描绘人物的活动也极为平常 , 但由于采取景物与人物相结合 , 动静相间的写作手法 , 成功地刻画出农村恬淡自然 , 宁静清新的早春风光 。
第六首:《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宋:杨万里梅子留酸软齿牙 , 芭蕉分绿与窗纱 。
日长睡起无情思 , 闲看儿童捉柳花 。
【拓展资料】这首诗选用了梅子、芭蕉、柳花等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 。
诗人闲居乡村 , 初夏午睡后 , 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 , 心情舒畅 。
诗中用“软”字 , 表现出他的闲散的意态;“分”字也很传神 , 意蕴深厚而不粘滞;尤其是“闲”字 , 不仅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 , 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 。
第七首:《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 , 歌声振林樾 。
意欲捕鸣蝉 , 忽然闭口立 。
【拓展资料】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 , 诗人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 。
先写小牧童的动态 , 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 , 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 , 那屏住呼吸 , 眼望鸣蝉的神情 , 显得特别专注 。
从动到静的变化 , 写得既突然又自然 , 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 , 刻画得活灵活现 。
第八首:《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 , 收篙停棹坐船中 。
怪生无雨都张伞 , 不是遮头是使风 。
【拓展资料】《舟过安仁》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 , 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 。
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 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 。
当然 , 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
表达了作者对天真、可爱的孩子的喜爱之情 。
第九首:《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 , 笛弄晚风三四声 。
归来饱饭黄昏后 , 不脱蓑衣卧月明 。
【拓展资料】全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 。
诗中有景、有情 , 有人物、有声音 , 这生动的一幕 , 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 , 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 , 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 。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 , 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 , 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
第十首:《巴女谣》唐:于鹄巴女骑牛唱竹枝 , 藕丝菱叶傍江时 。
不愁日暮还家错 , 记得芭蕉出槿篱 。
【拓展资料】诗人以平易清新的笔触 , 描绘了一幅恬静闲雅的巴女放牛图 。
词句平易通俗 , 富有生活气息 , 反映了川江农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恬静生活的一个侧面 , 读来饶有隽永动人的天然情趣 。
跋唐人暮雨牧牛图原文译文 原文:予老于农圃 , 日亲犁耙 , 故虽不识画而知此画之为真牛也 。
译文:我在农村中生活到老年 , 每天和犁耙在一起 , 所以虽然不懂画 , 却知道这幅画画的是真牛 。
原文:彼其前者却顾而徐行 , 后者骧首而腾赴 , 目光炯然 , 真若相语以雨而相速以归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