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人生哲理

从《定风波》看苏轼的人生态度
很是喜欢唐宋时期的诗人,苏轼是其中之一 。其诗词豪迈豁达,飘逸可喜,教人以欣赏之情来看世界,对世界的不完美处能宽容 。读其作品,使人觉得自己的人生境界大为开朗可以登高望远,飘洒自如,日常的烦恼得失都不再萦绕心头 。
对于自然的晴天与雨天,人生的顺境与逆境,我们大多喜好晴天与顺境,而在苏轼的眼里,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是“成固欣然,败亦可喜”的 。这是一种“达者”的境界,而他的以下这首〈定风波〉,是最能表达这一境界的佳作 。
莫听竹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前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这是苏轼在被贬到黄州时所作,写的是在沙湖道中遇雨 。诗人表面上写遇雨时不必慌张,“何妨吟啸且徐行”但实际是表达一种面对人间拂逆事的哲学态度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而只顾吟啸徐行,不久自会雨过天晴 。那时候什么风雨,什么暖和也都烟消云散 。何况雨有雨的可以欣赏之处,何必急急慌慌,逃避不迭呢?
用这样的态度面对人生,会觉得“成古欣然,败亦可喜” 。在较高的观点来看,世间本无所谓成与败 。世间事之所以被人认为有当喜当怒当避当趋,多是由观念所造成 。实际上这边有所得,那边必有所失;这边有所失,那边必有所得 。万事皆有得失的两面 。正如庄子的“唯达者知其通为一”的道理 。
正因为苏轼豁达豪放,能够因任自然,不以表面的成败为喜忧,超然于世俗之外,所以他虽屡遭贬谪,但每到一处,都能欣赏到别人未曾欣赏之美,欣赏之余把自己的感悟写成了不朽的诗文 。别人认为失败的逆境,他却能借此畅游各地,留名岭外,至今各地还留有他不少遗迹 。
我想,像苏轼一样的许许多多古代诗人,他们之所以不朽,是因为他们伟大之中含平凡,平凡之中见伟大 。就如他们的诗词,文字是何等的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而深刻的哲理就蕴涵在这些浅易之中了 。
苏轼的词中的人生哲理与现代鸡汤文到底有什么本质上的 作者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体会到的人生哲理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 。
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
原文: 宋.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shèng)寒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 。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
扩展资料: 全诗赏析 上片写“我”,以“我”带月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一个“天问”破空而来,立即吊起了读者的胃口 。
神话故事中有“天上一日,人间一年”的说法,所以作者紧接着又抛出第二问:不知道人间今晚,月宫里是哪一年?作者为什么如此关心天上的时间?下面一句中的“归去”二字透露消息:兴许这位苏大才子和李白一样是位“谪仙人”! 但他又不想回到月宫,因为受不了高天的寒冷 。
还不如留在人间,像这样翩翩起舞,玩赏月下的影子,多么美好!这其实是苏轼心中“出世”与“入世”的纠结,他终究是个热爱生活的人,虽然人间有很多的不完美、不如意,仍然割舍不下亲情友情以及人世间的种种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