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人生哲理( 四 )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 。
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 。
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 。
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 。
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 。
后来修了一祠庙来缅怀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 。
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
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呼“苏...
题西林壁是苏轼的一首诗诗中寓含哲人生的哲理对吗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 ,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不以物而喜悲之意 。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 ,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
竹杖芒鞋轻胜马 ,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
一蓑烟雨任平生 ,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
...
请选择1~2首你最喜欢的苏轼词,阐释苏轼在人生逆旅中的天真性与... 苏轼·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熬夜到这个点恰巧看到了,一不小心还真想到勒这首苏轼的《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小时候印象很深刻的词,我觉得很能够体现他在人生逆旅中豪放派的洒脱态度,整首词内容以小微见丰盛写的是偶然遇雨的情景抒发的是面对人生风雨泰然自若的真性情 。
以下是转自百度风间妖妖提供的详细赏析 。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八月,苏轼于湖州知州任上,以作诗指斥乘舆、讥切时政的罪名下御史台,酿成有名的“乌台诗案” 。
年底,诏责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翌年二月至黄州(今湖北黄冈市) 。
这首《定风波》词就作于到黄州第三年的春天 。
词前小序云:“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借狼狈,余独不觉 。
已而遂晴,故作此” 。
据《东坡志林》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
全词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 。
篇中的“风雨”、“竹杖芒鞋”、“斜照”等词语,既是眼前景物的实写,又不乏比兴象征的意味,是词人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体验的外化 。
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 。
词的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 。
首句写雨点打在树叶上,发出声响,这是客观存在;而冠以“莫听”二字,便有了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作者的性格就显现出来了 。
“何妨”句是上一句的延伸 。
吟啸,吟诗长啸,表示意态安闲,在这里也就是吟诗的意思 。
词人不在意风雨,具体的反应又怎样呢?他在雨中吟哦着诗句,甚至脚步比从前还慢了些哩!潇洒镇静之中多少又带些倔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