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忠|用刀如笔,不能缺了文气( 四 )


张伟忠|用刀如笔,不能缺了文气

清 程庭鹭浅刻丛槎图竹臂搁
澎湃新闻:你学竹刻的时候,嘉定竹刻是否有的凋零的迹象?
张伟忠:解放后我们嘉定成立合作社,把竹刻这帮人组织起来,成立一个竹刻合作社 。我那个时候是一个特殊年代,有文化断层 。当时还是我们嘉定的胡厥文再三跟县里面提出来,要把竹刻恢复起来 。后来他自己把积蓄3万块钱拿出来办竹雕这一块 。比我们再早一批(第二批)的王威老师他们是1981年进馆的,后来最终坚持下来的就只有王威老师 。期间,也一直有人关心嘉定竹刻,如现在的顾振乐老先生就一直在关心竹雕 。
澎湃新闻:整个文化的境遇也跟在嘉定的文化人有很大的关系 。
张伟忠:嘉定就是文化人一直是在推动竹刻,关心竹刻,并积极参与 。我们算是运气还好的,赶上那个时代百思特网 。那是纯粹的喜欢 。我有过8-9年里,都是每天刻到天亮5点再睡觉,睡到11点起床,下午12:30又开始刻 。而那个时候的作品,一部分被台湾藏家收购,另一部分被日本的东京医学博士西野先生收购了 。
澎湃新闻:有没有一个从单纯的技术到文人心境的过程,包括您说看到董其昌的书法如获至宝,让人印象很深 。你平常写字画画吗?
张伟忠:写字画画时间用的比较少,重点还是在刻 。我当时一进博物馆都是自己学的,自己练 。后来我去浙江待过好多年,跟大学里的老师一直出去写生 。
澎湃新闻:现在怎么看待嘉定竹刻的现状?
张伟忠:现在大概是从1949年以后嘉定竹刻最好的时期了 。最重要的在嘉定竹刻国家级非遗评下来以后,政府的投入,包括宣传的力度,都是应该是最佳的 。有一点——我之前提出来,能不能在大学里面搞这样一个特色的课程,很希望是在上师大办,哪怕一届也好 。但现在还是比较难的 。
张伟忠|用刀如笔,不能缺了文气

竹刻艺术青年人才培养基地师生合影
澎湃新闻:所以传承还是有一些困境的?
张伟忠:学校有那么好的资源,有很成熟的教育体系模式 。我们如果还是单纯的以师傅带徒弟,是有点资源不够的,一个人是有限的 。
我一直希望学生能够在学校学雕塑,多些学养,再学中国画、书法,这样刻出来的东西就不会像西洋的东西了 。目前的竹刻领域里,有创作能力的人不多,可能不超过10个人,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
澎湃新闻:您自己有没有带学生?
张伟忠:我在1996带过一批,坚持下来的有三四个,2000年后收过两个浙江博物馆的学生 。
澎湃新闻:在嘉定博物馆里面有没有带学生?
张伟忠:没有 。当时如果上师大能办成竹刻班,那肯定在未来能看到不一样的希望 。
张伟忠|用刀如笔,不能缺了文气

张伟忠 醉酒簪花浮雕臂搁
澎湃新闻:过去的竹人本身也是文人,可以说中国竹刻和文人是最密切的 。您觉得现在有像过去那样的竹人吗?
张伟忠:据我了解,目前可能一个都没 。我们单位里有研究生毕业的,但是没有绘画雕刻基础 。如果雕塑、绘画、书法,三样东西有了,再加好的文字功夫,将来肯定会出得来 。
澎湃新闻:你跟徐秉方先生的交流,其实这也是嘉定竹刻和常州竹刻的交流 。您如何看待当下嘉定竹刻和外地竹刻之间的关系?
张伟忠:比较专业化的人,嘉定竹刻参与的人员不多 。常州原先也不多,现在多一点 。
澎湃新闻:这与市场的兴起可能有关系 。
张伟忠:其实申请非遗的成功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当然,这也和竹子有关,竹子不像纸张可以随便买到,竹子需要去采集,有地方摆放,而且一定要晒晒太阳 。
张伟忠|用刀如笔,不能缺了文气

张伟忠《嘉定三朱》浮雕插屏
澎湃新闻:竹子需要放多久?这竹子需要处理多久?
张伟忠:我用的竹子都放了十几年了 。雕刻的竹子是我自己选的 。我每年会做实验的,用不同的方法去处理的,以此找到最佳的处理方法 。能够不裂的竹子很少 。
澎湃新闻:每年要花很多时间选竹子吗?
张伟忠:对,以前每年要去两个地方采竹子 。黄泥出土的竹子甜,容易招虫,竹刻我们一般选择黑泥出土的竹子 。
现在处理竹子用些环保的食品添加剂 。另外,由于竹子容易裂,所以尝试了好多方法让竹子添加弹性,也试验了很多次 。处理竹子的方法也有从文天祥的诗句“留取丹心照汗青”中找到灵感的,其中“汗”便是冒出来竹油 。竹油怎么处理?加热 。当然,还有其他处理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