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古诗词怎样才能背的又快又好呢?( 六 )


在此基础上 , 再让学生采用分合法背诵 。
分背 , 就是按一篇文章的段落 , 一段一段分别背诵;合背 , 就是在分段背熟的基础上 , 连贯起来背诵 。
分背和合背 , 一般采用“连环背诵法” , 就是分别背熟一篇文章的第一、二、三段以后 , 就把三段连起来背一次 , 然后单独背熟第四段以后 , 又把第二、三、四段连起来背一次 , 依次类推 , 全篇文章背完以后 , 从头到尾连贯起来背诵 。
提纲法这是在化整为零法的基础上延伸而成 , 对于背诵一些写景抒情的文章效果较好 , 例如在背《醉翁亭记》一文时 , 我在讲解课文时让学生把每一节列出提纲 。
以第二段讲“山中朝暮四时之景”为例 , 可列出“日出”、“云归”、“春芳”、“夏阴”、“秋洁”、“冬水”等小标题 , 背诵时自我提示 , 可增进记忆 。
在提纲法的基础上 , 还可以让学生抓住诗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背诵 , 古诗文中常出现对偶 , 反复等修辞手法 , 如上例所提到的《醉翁亭记》 , 就有许多对偶句 , 往往能成为背诵的切入点 。
以上几种以理解记忆为主 , 它具有效率高、效果好的特点 , 建议学生在用此方法背诵时手中执笔 , 边背边默 , 以辅助记忆 。
俗语有云: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
人在默写的过程实际就是动员大脑的各部位协同合作 , 来接收和处理信息 。
这样的过程叫做协同记忆 。
更何况 , 将头脑映象转为直观文字 , 被眼睛读入 , 真正做到了眼到、心到、手到 , 从而又加强了记忆的效果 。
关于要不要教学前儿童背古诗的议论文 艺术首先需要感知 , 幼儿学古诗并不重在理解 , 古诗词平仄押韵 , 韵律感非常好 , 良好的感知自然会慢慢形成“理解” 。
觉得古典诗词陌生难懂 , 这是大人的事 , 孩子则没有这种疏离感 。
儿歌可以教孩子一些 , 但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无法取代古诗 。
每个人的学习时间都非常有限 , 我们应该把最好的东西教给孩子 。
如果家长拿出读儿歌的轻松和愉快来教孩子读古诗 , 孩子是感受不到这两种文字在愉悦感和美感上的差别的 。
另外 , 儿童时期是记忆的黄金时期 , 这个时候阅读和背诵的东西 , 真正会刻进脑子里 , 内化为自己的智慧财富 。
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童年时代的背诵 , 不要让孩子把时间浪费在一些平庸之作上 。
以唐宋诗词为主的古典诗歌 , 我觉得它值得一个人从小背到老 。
人们因为古诗“难懂”产生的另一个错误想法是 , 教孩子学古诗时 , 要尽可能给他讲解 , 把每一句都“翻译”成“白话” 。
事实是 , 学古诗要防止的 , 恰是“过度解释” 。
其原因 , 一是基于对儿童领悟力的信任;二是诗文中的意境美与文字美重在体会 , 它们原本就是无须解释的 , 一解释就是对想象力的束缚 , 就是对语言美的破坏 。
在孩子两三岁前 , 读诗不用解释 , 只要把读诗当作唱歌 , 体会其中的韵律感就行 。
到孩子四五岁 , 懂些事情时 , 再加进“讲解” 。
但这讲解一定要简单 , 简要地说一下这首诗的意思 , 同时把影响到理解的一些词解释一下就行了 。
大量的朗读和背诵是学习古诗词最经典的方法 , 这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 , 这个方法最简单也最有效 。
“书读百遍 , 其义自现” , 前人对这一点已总结得很精辟了 。
著名学者、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说:“我们传统的启蒙教育 , 发蒙时 , 老师不作任何解释 , 就让学生大声朗读经文 , 在抑扬顿挫之中 , 就自然领悟了经文中某些无法(或无须)言说的神韵 , 然后再一遍一遍地背诵 , 把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观念 , 像钉子一样地楔入学童几乎空白的脑子里 , 实际上就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了读书人的心灵深处 , 然后老师再稍作解释 , 要言不烦地点拨 , 就自然‘懂’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