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甲午读后感10篇( 三 )


此外作者在书中( p201)指出 ,  “正所谓 , 结构不变 , 结果不变 。如不从根本体制机能上着手 , 即使洋务搞得再好 , 北洋舰队看起来再强大 , 终究不过是 “裱糊 ”而已 , 经不起风吹雨打 。”可是在前文中( p96) , 作者也说 “…… 三十年的明治维新 , 其实质就是日本的军国化过程 。今日尚有人认为日本是靠制度、靠宪政才战胜中国的 , 那可真是南辕北辙 , 完全哭错了坟头 。”这逻辑有点让人理解不能 。
时至今日 , 我们没有必要埋怨没落的大清国导致了中国的落后 。沉舟侧畔千帆过 , 中国不是没有赶超的机遇 。毕竟当二战之后 , 日本的起点比我们低了不少 。约翰 ?道尔在《拥抱战败》中说日本连鸡都因营养不良而站立不能 。而我国的境况比彼时的日本要好过许多 。
全书读罢 , 坦白的说 , 金满楼的这本还算可以 , 但是其中夹带了不少私货 。忽然间感觉有点是曾相识 , 《一八九四 ?甲午大海战》冯小宁导演作品 。
“中国这个硕大无朋的巨人 , 有时忽然跳起 , 呵欠伸腰 , 我们以为他醒了 , 准备看他做一番伟大事业 。但过了一阵 , 却看见他又坐了下来 , 喝一囗茶 , 燃起烟袋 , 打个呵欠 , 又睡着了 。”赫德的话引人深思 。
《重读甲午》读后感(三):历史没有如果 ——读《重读甲午——中日国运大对决》
1844年 , 《中美望厦条约》签订 , 签约后 , 美方向清政府赠送了几座火炮模型和一批军事书籍 , 清廷的代表耆英对此毫无兴趣 , 反而欣然自喜的相信签约后“中国的和平确保无疑 。
日人森有礼曾说:不论何事 , 善于学习别国的长处是我国的好传统 。日本人正是在与西方国家签订了通商协定之后 , 看到了西方的长处而进行了明治维新 , 自天皇以下 , 励精图治 , 全盘西化 , 终成强国 。当然 , 服装发型乃至生活方式的改变只是表面现象 , 日本对铁路、电报等西方事物的快速引进 , 才真正引发了日本社会结构的西化 , 从而使之走入强国之林 。
鸦片战争失败 , 日本思想家佐久间象山总结后认为 , “中国之败 , 败在唯知本国之善 , 视外国为贱物 , 侮为夷狄蛮貊 , 而不知彼之熟练于实事 , 兴国利 , 盛兵力 , 妙火技 , 巧航海 , 遥出已国之上 。”正是因为清廷的固步自封 , 夜郎自大才导致西方列强越来越强 , 而清廷的腐败无能使国力日渐衰落 , 停滞不前 , 而清廷的忍让退缩又使他们更加得寸进尺地想要得到更多的利益 , 外有强敌 , 内有太平军捻军之乱 , 这使得原本就风雨飘摇的清政府更加雪上加霜 。加之李鸿章的“固守海口”的保守海防战略格局、清廷内部的权利之争、当权者的短视 , 更有甚者 , 为给慈禧太后办“万寿节”挪用巨额海军军费 , 使海军之后数年无力添置新的武器装备 。种种原因 , 使得北洋海军名不符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