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游戏的读后感大全

了不起的游戏的读后感大全
文章图片

《了不起的游戏》是一本由郭宝昌 / 陶庆梅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34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
《了不起的游戏》读后感(一):京剧的英雄时代一去而不复返
不同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呼吁建造“第四堵墙”和布莱希特试图推翻“第四堵墙”,郭老从根本上否定中国京剧表演体系存在“第四堵墙” 。他坚信京剧是一门观众与演员共生的剧场艺术,这与陈超老师所说“京剧演员从舞台上传达下来的‘信息’,要经得起观众赏玩、理解和想象”同声相应 。
基于此,郭老引进(其雄心必在原创)“游戏”这一概念,对观众叫好、演员跳进跳出等诸多京剧表演独有的奇妙现象作出阐释,这无疑与赫伊津哈《游戏的人》同气相求 。
显然,作为“游戏者”的京剧演员与观众都是自由的、主动的、有创造性的,于是“文化本身在很大程度上打上了游戏的烙印,带有游戏的性质”,“文明是在游戏之中成长的,是在游戏之中展开的,文明就是游戏” 。
然而不要忘记,赫伊津哈也曾指出,“古老的文化土壤在重重叠叠的重压之下越来越难以呼吸”,这正是郭老的忧虑与愤懑所在——当京剧变严肃了,它只给游戏指派一个次要的位置,京剧的英雄时代一去而不复返 。
《了不起的游戏》读后感(二):玩在京剧
提起传统戏曲,当代青年常有“过于高雅”、“看不懂”的先入之见 。有些业内人士宁肯清冷,也要坚守传统的孤高,对“迁就”年轻人口味的新创戏剧和自媒体上的“哗众取宠”嗤之以鼻 。而导演郭宝昌却认为,无论通过何种形式、何种媒介,能挑起普通观众对传统戏曲的好奇心,愿意去了解、去尝试,那就是成功迈出了一步;在此基础上,才能谈雅俗、辨好恶 。作为京剧票友,他想把自己着迷的东西呈现给观众,导演戏曲电影《春闺梦》、排演京剧版《大宅门》都是试炼 。郭宝昌甚至说,游戏性原本就是京剧的特点 。《了不起的游戏:京剧究竟好在哪儿》一书,与其说是京剧理论研究,更像是带领读者做游戏,引导普通观众走进充满乐趣的京剧世界 。本书开篇,郭宝昌列举了京剧种种游戏性的细节 。譬如,京剧的道具非常简单,一桌两椅可以代表什么,全凭想象;行车不必用真车,手执车旗款步走,旗上的车轮就是车;锣鼓声就可演绎万物的声音;数一数更鼓声,绕圈走几步,时空就自然转换了……这些都如孩童的游戏,令人倍感亲切 。演员在舞台上,自如地入戏出戏,随主观体验和现场环境,经常可以即兴调整,像是现场抓哏,不必有正襟危坐之感 。台下也还之以热烈气氛,叫好就是我们最熟悉的互动 。既然是游戏,就有规则 。这规则是表演者的参悟,是精于此道的观众的共识 。京剧演员的成长之路和影视演员不同,以同为科班出身的演员为例,郭宝昌比较了斯坦尼体系的莫斯科剧院和京剧的富连成科班培养体系 。后者的学员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其中不乏目不识丁者,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角色的理解 。和孩童游戏一样,在程式化的戏剧中,他们掺入了“生活经验、舞台经验与艺术经验”,通过“口传心授”这样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揣摩出表演的法门 。没有书本,不断练习和试错,在实践中感悟,像极了今天流行的体验式学习 。游戏的另一方——京剧的观众,关注的也不仅仅是剧本中的角色命运,他们可能早已对剧情烂熟于心,却依然乐此不疲地沉浸其中,在台下与演员呼应,关注的是角色如何被塑造,呈现怎样的技巧和绝活 。怀着游戏的心态,观众和演员建立起某种关系:观众为演员的精彩表演叫好,或者挑出演员的毛病叫倒好,演员通过熟悉的叫好声与某位观众达成默契,亦可在观众的反馈中检视自己的表演 。观演一体性是一种京剧美学 。有人打破游戏规则,有人探索游戏的新玩法,其中亦有得失,书中重点探讨了样板戏和戏曲电影 。在观众业已熟悉的框架上改编,难免遭人诟病:语言的大换血、场景和道具面目全非、以及混搭的不协调感 。郭宝昌的探讨仍旧带着一丝游戏心态,一方面,他挖掘到“新游戏”中增强了趣味性的改变,譬如样板戏演员功力深厚,政治性很强的口号一加入他们的唱腔,就极具美感;另一方面,他珍惜新老规则的共性和能够相得益彰的部分,像是电影语言中的蒙太奇、淡入淡出、镜头横移、慢动作、定格等等都有对应的京剧语言,也期待新游戏能成为京剧普及的切入点,传统的魅力、时代特色和年轻观众诉求是可以并存的 。要参与到京剧的游戏中,不必将舞台看得太神圣 。郭宝昌说:“京剧是那些没文化的人创造出来的辉煌文化!”它原本没有太高的门槛,是众乐乐,但是在老艺人的表演中,在他们信口说出的金句中,我们字斟句酌的文学可以被“玩得天花乱坠” 。所以,郭宝昌邀请还没有感受过京剧魅力的观众务必要亲自玩一下这个游戏,即使是改编过的游戏,或有意外之乐 。——辛丑年读《了不起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