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与谭家三兄弟

周恩来与谭家三兄弟
文章图片

在淮安周恩来纪念馆,有一张周恩来与他两个好友在一起的合影(见左图,左起:周恩来、何天章、谭公辅) 。想知道照片背后的故事,就得说到他与谭家三兄弟了 。
1910年秋天,周恩来随伯父周贻赓来到奉天府(今辽宁省沈阳市),入沈阳第六两等学堂丁班学习 。从受封建教育转到受西方教育,从封建家庭转到学校环境,周恩来开始接触革命书籍 。后来,周恩来曾说这是他人生转变的关键时期 。
这个学校后来和第七小学合并,改名为东关模范学校 。学校的设备、师资在当地都是最好的 。周恩来恰巧与谭家三兄弟都在这所学校上学 。老大是谭公辅,老二是谭公弼,老三是谭公卿 。老大、老二与周恩来是同班同学;老三小周恩来几个年级 。谭家以经商为主,家境很是富足,住在沈阳大东关水簸箕胡同,青砖绿瓦的四合院很大并富丽堂皇 。为了能让孩子们出人头地,三兄弟被送到当时奉天最好的学校 。
周恩来四伯父周贻赓,当时在奉天度支司(清朝政府掌管财政开支的衙门)俸饷科当科员,单身任职,收入不多 。周恩来到奉天后,伯侄二人在金银库胡同的住所,过着清苦的寓居生活 。他念书期间,从不乱花一文钱,每天中午只在校门口买两个烧饼,喝一大碗白开水充饥 。
1977年2月8日,原东关模范学校魏校长的儿子魏启汉回忆说:“学校有一个姓吴的老堂役病倒了,当时周总理的大爷(指四伯父)给他的钱很有限,他的生活很清苦,有点钱也不零花,都是买书 。看到老堂役病倒了,他就帮老堂役烧水,并给老堂役送去8个铜板,让他买点药吃 。老堂役病好后对我父亲说:‘我闹了一场病倒没什么,你看他家很清苦,还给我8个铜钱,我非常感动 。’”
少年周恩来在异乡遇到的不仅是吃“高粱米饭”,以及“刮大风夹黄土”的生活上的困难,更有单身生活在充满浓厚地域观念的陌生北方同学当中的不适应 。有些同学看着他文弱,说话口音重,讲着一口听不懂的南方话,连姓名都不称呼,直接叫他“南蛮子” 。
受到歧视的周恩来被逼得想出个办法,赶紧去学会交朋友 。谭公辅当时在班级中年龄较大,威信较高,更难得的是谭公辅很高兴结识周恩来,他认为周恩来个头虽小,但人很聪明 。谭家离学校相当近,一到课余时间,周恩来便和几名同学一块到谭家大院复习功课,几乎课外时间他都是在谭家和伙伴们度过的 。时间一长,周恩来与谭公辅、谭公弼、赵葵第、何天章4个同学结成换帖兄弟,谭公辅年长排行老大,周恩来年龄最小就排行老五 。当然,除了结交大孩子,周恩来看见许多弱小同学被那些大同学欺负和打骂,就将他们团结起来,共同对付那些不讲道理的大同学 。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他们也就不再受欺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