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传统文化精神 对书法的内在支撑力

强化传统文化精神 对书法的内在支撑力
文章图片

本文系在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兰亭论坛”上的讲话 。——编者按
近年来的一些书法展览中,为了赢得评委选票,吸引读者眼球,一些作品走向极端工艺化、技术化或极端写意化、形式化的两极 。例如篆刻创作,宋代以来渐渐形成的中国篆刻最基本的形式表现及审美取向——汉印,其地位在动摇,大展中的作品最能赢得选票的是极度精工(清、民国样)与极度写意(古玺样)的作品,唯独缺少的是能在汉印基础上赋以新意而被众评委认可的作品 。而这类作品恰恰是前辈篆刻家创作中表现出的主流风格 。这是为何?这是由儒家中和之美为主流的传统篆刻渐渐发生变化的结果 。从“雅”的追求变为形式表现,作品由追求耐人品读的“雅”变为追求单纯的视觉冲击力 。书法创作类似,为求在展览众多作品中突显,向极度精工与极度写意两个极端发展 。求极度精工者,每每大篇幅写小字、写多字,或几段式联缀成大幅,或写长卷、册页,以装饰化、技术化、工艺化取胜 。在形质上求与古人相近,“克隆”范本,只是在形式及书写材料上极尽变化以适应展览,而笔墨的表现语言仍停留在古人小幅近读的范式中,没有适时的新变,没有创作激情的贯注,没有“人”的在场 。前述追求极度精工的作品则又把这一特点放大开来 。另一类是走向极端写意:无度夸张变形的篆隶,春蚓秋蛇式的狂草,将书法变成视图,解构字法,夸张笔墨,使作品美术化、图案化,以图视性替代了书法的可读性,以技术性取代了文化性 。
当代书法的创作特点是与书法走入“展览时代”相关联的 。当代书法创作中,作者的表现意识、技法与形式的表现性都非常明显,这与古人所谓的“无意于佳乃佳”大不相同 。虽然近年社会各界呼吁加强书法的文化性,中国书协为加强队伍的文化素养及创作的文化品质,也采取了一系列具体举措,但书法毕竟进入了新世纪的“展览时代”,我们不会回到啸傲林下的魏晋文人时风中,也不会重复清人所追求的金石风骨、庙堂气象 。历史不走回头路,经过四十年探索发展的当代书法不必要也不可能回归到古代文人书法的模式之中,时代的新变铸成了书法的新变 。在当下书法繁荣发展的热运行中,书法人须有文化性的冷思考 。当代书法的时代新变有其必然性,就艺术创作而言,对古人有许多突破与发展,有其进步性,但将当代书法创作置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进程中看,又有深刻的问题需要我们的理性思考 。当代书法在探索与新变中的成果值得肯定,但其中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和美学精神的失落,也应引起警惕 。这是时代给书法人提出的课题,这不是简单地在创作形式与技法乃至审美倾向上向古典回归,而是在保持和发展当代书法发展新成果的基础上,强化传统文化精神对书法的内在支撑力 。